价格闯关物价上升?
中国屡次改革都与价格闯关有关。就像80年代以来的历次改革一样,在此次经济结构转型关头,中国又要进行价格闯关,作为中国结构改革的重要环节。15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17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到2020年,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完善,科学、规范、透明的价格监管制度和反垄断执法体系基本建立,价格调控机制基本健全。中国政府下决心减少政府定价,即使政府必须控制的价格,也要按照不同的种类使其更具有弹性。此前的9月23日,国务院就提出削减中央定价目录,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从13个种(类)简为天然气、电力、水利工程供水、重要邮政业务等7个种(类),压缩八成中央定价目录。人们通常相信,价格市场化也就意味着整体经济链条的市场化,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在电信等领域的价格市场化并不会带来上游的充分竞争,这取决于政策能否允许资金进入市场,也取决于上游垄断情况。意见在能源领域提出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尽快全面理顺天然气价格,加快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成品油领域下游可以说是放开的,而在原油进口与炼油方面却并非如此,地方炼油企业无法得到大型国有垄断企业的排产权等,原油自由进口是一句空话,而不放松原油自由进口,价格就会成为垄断价格,我们很难把划江而治、依照板块而治的企业视为市场化企业。乐观者倒推的逻辑是,既然政府希望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就意味着政府会很快放开原油进口,并且允许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炼油等行业。事实恐怕并不如此轻松,政府如果放开原油进口让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炼油业,面临着当时的两个难题,即国内原油进口哄高国际油价,以及民间炼油企业与加油站能否实现品质保障。这牵涉到制度能力建设,哄抬进口资源产品价格不仅民企存在,国企也存在,只不过以另一种面目呈现。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石油公司参与了一些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数据供应商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公司收购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油气资产。在高位时获得的资产如今价格已大打折扣,甚至缺乏最重要的尽职调查,据摩根大通(J.P. Morgan)估计,中海油2013年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Nexen Inc.)可能面临与交易相关的超过50亿美元减值。而内部人交易导致这些国有企业从国外进口技术等成本居高不下,从最近披露的一系列石油系统反腐案例可以看到,高管的七大姑八大姨们是如何寄生在这些巨无霸国企身上吸血的。这不是哄抬价格,但抬高成本与费用是一致的,甚至比哄抬价格更糟糕,因为这代表着企业内部错误的激励机制。至于成品油质量问题同样难以控制。在地炼大省山东,山东省工商局组织烟台、济宁、日照、聊城、滨州5个市工商局开展了一次流通领域成品油质量抽检。抽检对象主要是车用汽油(含乙醇汽油)、车用柴油、普通柴油等。本次抽检全省共抽取成品油样品236个,检验合格样品210个,合格率89%,不合格样品26个,不合格率11%。其中,抽检汽油样品129个,合格120个,合格率93%,柴油样品107个,合格90个,合格率84.1%。本次抽检发现的26个不合格样品中,不合格检验项目共31项。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存在掺假的黑心油应对之道是加强监管与严惩,而不是全面国有接管。以此逻辑,中国的饮食、商贸都要由国有接管才行。市场化有必要全面放开,政府并不是不管不顾,而是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以制度建设能力显示中国市场化推进具有扎实的基础。不可动摇的是,公益类产品、服务继续由政府控制价格,以健全基础保障。同时,让污染企业支付更高的成本,必须统筹运用环保税收、收费及相关服务价格政策,加大经济杠杆调节力度,逐步使企业排放各类污染物承担的支出高于主动治理成本。谁污染谁出钱谁受罚,排污有成本,大规模排污者无法承担成本支出,这是建立环保社会的基础。不排除垄断,不恢复公益,没有公平的听证,此次价格闯关就会异化为一场物价上涨的盛宴,转型成本由消费者承担。谢谢分享!学习了一 价格闯关物价上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