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种智慧
[导读]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布朗说:“世界上有两种智慧。第一种智慧依赖于漫长的推理链条、对所有重要对象的全面观点,或者复杂、细微的形而上学分析,这就是哲学。另一种智慧是通过经验、通过恰当地利用机会获得的。这种不系统的智慧是敏锐的智力从各个阶段的个人经验中得出的,被称为随年龄而来的智慧,每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年代都留下了一些这样的智慧。许多古代杰出的作家把这些丰富的智慧写进了他们的系统著作。但这种形式的智慧天然地体现于格言中。”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布朗说:“世界上有两种智慧。第一种智慧依赖于漫长的推理链条、对所有重要对象的全面观点,或者复杂、细微的形而上学分析,这就是哲学。另一种智慧是通过经验、通过恰当地利用机会获得的。这种不系统的智慧是敏锐的智力从各个阶段的个人经验中得出的,被称为随年龄而来的智慧,每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年代都留下了一些这样的智慧。许多古代杰出的作家把这些丰富的智慧写进了他们的系统著作。但这种形式的智慧天然地体现于格言中。”
换句话说,世界上存在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这两种智慧,理论智慧是少数哲学家建构的理论体系,实践智慧则是人人都能总结出一些。这两种智慧是共时的、并行的。但从哲学内部来说,又是历时的:后现代的哲学家们反对体系,偏爱格言式的写作。约翰・卡普托在《真理》一书中说:“尼采每一句精彩的格言都像一支箭一样扎入我们藏身之处,穿透被他讽刺地称为柏拉图的真实世界,绝对和不变存在的世界。各种犀利、简练的格言,各种力量被概括到了权力意志的哲学中。”克尔凯郭尔有一部很有意思的《哲学寓言集》。
桑塔格在日记中写道:“格言以悲观主义和速度为特征。卡内蒂的格言是浓缩的思想。看卡内蒂的文章,回想起了蒙田、格拉西安、尚福尔、利希腾贝格,还有当代人中的齐奥兰。”她总结说:“格言是异乎寻常的思想,是贵族的思考:这是贵族愿意告诉你的全部;他认为你应该迅速理解,而不是缓慢而费力地琢磨所有的细节。格言式的思考构成的思考就像障碍赛一样:期待读者迅速理解,然后继续向前。一句格言不是一场争论;它太有教养了,不会那样。格言式的思维是不耐烦的思维;通过其极其简洁或浓缩,这种思维意味着高人一等的标准。格言式思维典型的骄傲自大。一种装腔作势?一种激励?格言通常被视为超脱的产物,一种思想上的盛气凌人。”
桑塔格这番话很可能是借鉴自奥登。奥登跟他的同事路易斯・克罗嫩伯格一起编过一个格言集,该书前言中区分了格言和警句(epigram):首先,警句只需要在一种情况下为真,或者在特定的背景下有效,如“猎狐是不会说话的东西捕猎一种不能吃的东西”。在以猎狐出名的夏尔郡如此评论令人敬佩,但讲给不了解猎狐乐趣的人就没什么意思。格言则要让读者相信它是普遍正确的。再者,警句必须有趣、简短,格言虽然不应该很无趣而且必须简练,但它不需要令读者发笑,而且可以延长至数句。
美国经济学家塔勒布的《随机生存的智慧:黑天鹅语录》语气就非常盛气凌人,但也非常有趣。在他眼里:“今天的作家通常有两种:要么清楚地描写自己不了解的主题,要么模糊地描写自己不了解的主题。”“要享受的话,翻开纳博科夫的作品读一章。要自我惩罚的话,读两章。”“科学的过程是无聊的,结果是令人激动的;哲学的过程是令人激动的,结果是无聊的;文学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令人激动的;经济学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无聊的。”
智慧的探索
我大学读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老师说,有的同学选择哲学系是冲着智慧来的,哲学不是爱智慧吗?那哲学系的课堂上应该会教授许多人生智慧,结果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老师讲的都是存在、因果、知觉、三段论等非常抽象的东西。哲学上所说的智慧到底是什么?美国哲学家约翰・卡普托在《真理》一书中写道:“古希腊人说,智慧是对最高的事物的爱,所有最高级的东西,真、善和美。它包括理性但并不止于理性;它包括真理但不会把真理还原为用理性确立的东西,它没有把善和美从真当中排除出去。”苏格拉底打扰他的同胞,让他们为其做出的人生选择、为其珍视的东西给出好的理由和证明,这为他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苏格拉底这一做法开启了我们所说的“哲学”传统,亚里士多德想出了人类的经典定义:理性的动物。他的著作,跟柏拉图和中世纪神学家的著作一样,以充满论证和理由而闻名于世。但是古希腊人从未忽略智慧,从未忽略把人生作为统一整体来更广泛、更丰富地感知带来的更充分的理解。智慧包含定义和证明(真的东西),也包含洞见和直觉;它包含行动、幸福、道德和政治智慧(善),而不只包含专业知识;它包含柏拉图的这一观念:被美的事物包围的人生能提高灵魂之美。
哲学家是爱智者,但不等于掌握了智慧的人。“那些努力把这些聚到一起的人,那些在古典时代拥有这一切的人,他们过着美好的生活,是我们所有人的楷模,被称为睿智的人,而不是‘理性的人’(或者富人和名人)。很重要的是,要看到这种人不会假装知道一切。相反,睿智尤其意味着健全地尊重所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一个古希腊的智慧的人永远都不会主持电视脱口秀)。所以实际上,古代人不会说这些人睿智,而是说他们寻找智慧,或者说爱智慧;简言之,他们是哲学家。哲学家是寻找最高的东西的人,真、善、美的东西被认为是最高的。智慧意味着热爱所有这些被一起编织在整合的生命形式中的最高的东西,其中每个都被按照合适的比例加以培养。智慧是哲学整体。”
我1995年9月入学,后来得知我那些老师们的老师冯契先生3月份刚刚去世,冯先生又是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的学生。冯契先生30岁时用文言文撰写了一篇《智慧》,后来创建了一个智慧说的哲学体系,著有《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先生认为,人类的知识不仅限于经验领域,它同时指向性与天道,后者即是智慧的领域。冯先生肯定,人能够在有限中认识无限,在相对中揭示绝对,这就是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知识的真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智慧把握的是有关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它的目标是穷究宇宙万物的第一因和人生的最高境界。总之,智慧追求的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无限的东西。我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妙,对于世界,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和当然。科学负责的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后面就是哲学的领域了。人有三种主体力量:理性、意志和情感,分别对应真、善、美,以及知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这三个哲学的二级学科,但真、善、美是统一的。 如何从知识飞跃到智慧呢?这说起来就玄了――冯契先生的弟子杨国荣老师写道:“转识成智的飞跃,旨在领悟有限中的无限,相对中的绝对,这种领悟往往是在顿然之间实现的,它表现为哲学上的理性直觉。”
美国学者吉姆・霍尔特
冯先生的《智慧说三篇》语言很平实,但那是他毕生思考的结晶,感觉每句话背后都有广泛的哲学史背景,所以读起来总是要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如果你对形而上学、对有一个世界而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一问题很感兴趣,可以先读一本相对轻松的书,美国学者吉姆・霍尔特写的《世界为何存在》。这本书的副标题叫“一个存在主义的侦探故事”。
作者的灵感来自马丁・艾米斯在一次电视采访中的谈话:“我们离回答存在问题至少还有五个爱因斯坦那么远。”霍尔特心想,“如果我能找到两个三个甚至四个爱因斯坦,然而试试把他们按正确顺序排列起来,那种探索该是多棒啊!”结果他找了八个思想家,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有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帕菲特,还有小说家厄普代克。这本书的结尾也很玄:诺齐克说,虚无太有杀伤力了,结果彻底消灭了自己,所以就产生了存在。这和海德格尔所说的“无之无化”遥相呼应。
法国哲学家皮埃尔・阿多有一本著作叫《古代哲学的智慧》,他从希腊最早的思想家一直写到基督教哲学。他强调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哲学家的宇宙观还是人生观都是需要践行的,而不只是理论思考。阿多的观点代表了一种时代趋势。英国学者朱尔斯・埃文斯在《遇见苏格拉底,我的人生睡醒了》一书中说,如今无论是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哲学,还是斯多葛派的坚忍哲学都有一大批践行者。除了德波顿创办的人生学校,还有汤姆・霍奇金森创办的懒人学院。此外,经济科学学校是一个有2万名追随者的柏拉图主义群体,怀疑论者曾经在拉斯维加斯举办论坛,这是一个拥有几百万成员的群众运动。
实践是检验智慧的标准 智慧为首,比黄金更重要 谢谢分享!!!!!! {:soso_e181:}谢谢 另一种智慧是通过经验、通过恰当地利用机会获得的。 {:soso_e177:} 楼主很勤奋{:soso_e179:} 感谢无私分享 感谢分享! 世界上有两种智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