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2号 发表于 2016-2-6 23:50

梁家辉《情人》

终于看了这个电影,真挚,热烈,幽怨,哀伤,好电影,真爱都是在过去以后才知道是真爱的,法国人怎么赶脚呢?

股海量学量学 发表于 2016-2-7 00:48

情人???????????

旅行者2号 发表于 2016-2-7 08:20

他在岸边,在遥远的后方,在没有人注意的角落,无声无息的.
  她像上次一样倚在栏上,她知道他在凝望自己,她亦在凝望对方...她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了,但仍然痴痴地凝望着,向那黑色房车凝望着.最后她什么都看不见了.码头和陆地已渐渐远去.
  有一晚,轮船横渡印度洋时候,她在夹板上,突然飘来华尔兹舞曲,那晚海面平静无风,音乐声突然响遍四周,一切像天意安排,有似是上主的命令般,令人难以抗拒.
  她突然哭了起来.因为那音乐令她想起堤岸的人,她的情人,突然间,她知道自己如此深爱着他,一份从不肯定的爱情,那段曾经流失的爱情,就像流水经过沙地般,瞬间消失.
  这段感情终于被她从新发现,在大海上,音乐飘扬时被发现……
  
  
 http://img3.tianyablog.com/photo/2006/12/30/2481630_9576975.jpg

旅行者2号 发表于 2016-2-7 08:22

片语杜拉斯和她的《情人》
  
   近乎所有喜欢她的人都迷恋《情人》式的开场白,是的,我爱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的面容。这样没有商量的断定式同时又余韵无穷的开场白,一度和《百年孤独》“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移情式的开头齐名。经过岁月的沉淀与磨损,一个女作家终于成就了自已和她的《情人》。
   如果我是个与杜拉斯同时代的女孩,我可能厌恶这种自恋式的呓语和欲盖弥张式的叙述:“这件衣衫不带袖子,开领很低。是真丝通常有的那种茶褐色。”“我们还雇着一个仆役,我们有时也吃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水禽呀,小鳄鱼肉呀,确实如此,......不过,有的时候,我们不去吃它,我们也要摆摆架子、乌七八糟的东西不吃。”此外还格外夹杂着一丝不确定的难堪。但是,在她的文字里,你渐渐的分不清哪个是童年的杜拉斯,哪个又是小说中有小哥哥的越南贫穷白人女孩,她使人在迷信这个故事的同时陷入思维的混乱与殖民地越南场景的进入。
   这样先验式的、深沉、绝望、断定的句子可以常在她的《情人》中读到:
   “……她只能生活在那里,她靠那个地方生活,她靠印度、加尔各答每天分泌出来的绝望生活,同样,她也因此而死,她死就像被印度毒死。”
    “我长得太矮了,太平庸了,大街上永远也没有人回头看我了!”
   “在酗酒之前我就有了这样一副酗酒的面孔。”
   “我们吃水果,杀小动物,赤着脚在小路上起,在小河里游泳,去捕捉鳄鱼,我们才12岁。”这句话与下面的照片大概可以概括她幼年小婊子式的幽微诱惑与略带dark circle式的疲倦意象,拥有一张洋娃娃般可爱瓷实的脸庞,却又具备了一颗勇猛狠毒、坚韧果敢的平铺直叙的‘杀小动物’的心灵,让·雅克·阿诺导演、梁家辉和珍妮玛主演的《情人》,珍妮玛的表演同样余韵和回味无穷,但滤去了杜拉斯的这种本质,使她看起来不过是一个不太安份的稍具有文学气质的殖民地普通白人女孩,事实上,这远非她的本质。
   在她所有的句子里,格外地喜欢这句:“这几条大河在一望无际的平地上流速极快,一泻如注,大地倾斜。”我认为很见功力,“大地倾斜”的意象,是天才的句式和意象,当然也赖于翻译的得当和传神。
   她说:阅读就是写作,这是一种无状态的痛苦状态。说句话的时候,也许她呈现出另一张照片的态势,架着一付“别里科夫”老古板式的古怪黑框眼镜,抽烟,面容沟壑纵横,已经老态了,依然戏谑坚定的神情,她所有的写作和照片都一如即往的坚定,仿佛没有过半点的与生活本身的妥协。
   以前无事的时候,会在网上翻找她的照片来看,在网易读书频道多一些。
   看她很多的照片,间或也露出那种英国仕女般的高贵或乡下姑娘般的甜俏,又有着当代时尚界鼻祖或大腕Anna Wintour主编女士式的犀利、光鲜、神经质和宇宙般无尽的创造能力,从一开始赤脚捉小动物的杜拉斯,到与扬·安德烈亚在一起暴燥易怒、驼背的颓然老去,她都是极坚定而富于可塑性的。
   去过越南河内,潮湿热郁的地方,产许多同样奇怪湿热暖郁的热带水果,有很多法式但不够精致和原初的建筑及小旅馆,夜晚的一条河内小街上,男人们排队买一种夹杂了奶酪、酸黄瓜和香料的三明治面包,一半以上的人都快速的骑摩托车,四川重庆的一些摩托品牌一度很畅销,还有一种我所喜爱的滴青柠檬汁的田螺街边小吃。
   很多男人貌似游手好闲,因为战争损失的男性人口,他们可以安然的娶从‘大米饭’到‘米粉’等六七个老婆,只需做“琴棋书画诗酒茶”之类的雅事,所有的家庭都端正的挂着胡志明先生白须美髯的神仙样的照片,许多年青人喜爱到酒吧里待到通宵,喝一瓶路易十三这样的红酒,很少再有大一点规模的国营企业或公司,这是越南的片断印象,也许与杜拉斯无关。

旅行者2号 发表于 2016-2-7 08:23

只缘感君一回顾
  ——重读杜拉斯的《情人》
  
  重读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欲望,缘于电影《周渔的火车》。《周》片里面倍受人诟病的周渔对诗人爱,让我想起湄公河渡船上白人女孩对华人男子的爱——因为《周》片和根据小说《情人》改编的同名电影的男主角都是由梁家辉饰演的。
  
  我看的这篇杜拉斯的代表作,是“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参考资料——法国龚古尔文学作品选集”上的一篇,译名为《悠悠此情》。曾有几个看了电影后再想看一下“母鸡”者来借过此书,但我没听到任何超过电影《情人》的更多评价。也许说“叶公好龙”有失公允,但杜拉斯的文字未必是想像中小资的快餐。她那种漫不经心的、信手拈来的、絮絮叨叨的、枝叶丛生的叙述,对于猴急着要看其与情人激情浪漫的人而言,简直可以用不胜其烦来形容。在书里,杜拉斯的思绪就像是轻柔的蒲公英一样漫无目的地飘荡,它偶尔落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成了回忆的源头,引伸出一个藤蔓,它恣意地蔓延、伸展、隐没,然后又落在另一个点,又一次地引出一枝爬藤,静静地伸延,隐没,重现……就这样,从不同点伸延出来的一枝又一枝的爬藤,最后以其繁茂的枝叶交织成一大片的绿意。
  
  因为是重读,小说那零星碎片的叙述特质已不再是我的阅读障碍。那漫不经心地散布在各处的散文诗式的局部印象、短暂心绪、事件片断,在我的脑中集装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以半个多世纪前印度支那殖民地生活的浮光掠影、种族歧视与种族隔膜的气氛、白人冷酷家庭关系为背景的两个不同种族的青年男女私情故事的画面,构成了一个头脑聪明、感觉敏锐、性格不羁、以好奇的心情追求人生的奥秘和爱情的乐趣的少女杜拉斯的形象。这画面像是印象派的绘画,像是夕阳下一片金光闪烁的海面,既无可名状,又美不胜收。
  
  当然,作为重读,我已不会满足于浮光掠影的观光,我更想做个冒险者,在杜拉斯的词语密林里,探寻她惊世骇俗的写作和爱情背后所隐藏的思想的奥意。然而,我失望了。我的有限的才识只能使我看到她勇敢和慷慨地挥洒自己生命的可望而不可即,最多能理解,她的离经叛道和变幻无穷基于她对自由生命的酷爱,对独立意志和创造精神的崇尚,对复杂人生的探索。我更多地趋向这样的一种想法,纵然她是作为作家的玛格丽特·杜拉斯,她也摆脱不了作为女人的玛格丽特·杜拉斯,至多,她把平常女人对男人、对爱情的幻想,赋之于行动,写成了文字。我更加认定,就像陶磁女工周渔一样,一生拥有无数男人的杜拉斯,也不过是爱上了爱情,爱上了自己。在耄耄之年的杜拉斯写下这样一部思忆漫长的《情人》或《悠悠此情》,只因爱太短,回忆又太长,即使暮已成昼,依然念念不忘——如古乐府有句云——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杜拉斯有言:小说里的我,比真实的我还要真实。信然。

旅行者2号 发表于 2016-2-7 08:24

惊世骇俗,法国情人杜拉斯Duras
  
  杜拉斯16岁读中学的时候就与陌生的男人疯狂地做爱;杜拉斯66岁的时候与27岁的年轻大学生依旧疯狂地做爱。她的一生始终挣扎在痛苦的爱欲里,她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勾勒出一个不断反抗的坏女人的故事。
  
  一战爆发的1914年杜拉斯出生于法国殖民地越南,她有两个哥哥,在作品中她不停地暗示,少年时她和她崇拜仰慕的二哥保尔发生过性关系,我们的理解就是乱伦。所以杜拉斯从一开始就以变态的形式出现,变态得美丽就是艺术,杜拉斯恰恰就是艺术。
  1930年在漂浮着菜叶杂物的湄公河上,杜拉斯遇到了来自东北抚顺的富商子弟李云泰,他们一见钟情,从此他们疯狂地约会、做爱,直到她离开越南,回到巴黎。
  此后,杜拉斯结婚、离婚、同居,她从没有放弃对情爱的追求。在同性恋(有人这样认为)、多性恋、吸毒、酗酒等等的恶习中杜拉斯充分地表达着法国人对浪漫、痛苦和人生的理解,在传奇般的生涯中杜拉斯孤独地阐释着生命的意义。
  1980年,27岁年富力强的安德烈亚因为极度崇拜而爱上了老年的杜拉斯,他们开始了杜拉斯人生最后的情爱之旅。
  我大学毕业的1996年,杜拉斯离开了这个她又爱又恨的世界。她走了,如同一株开败的美丽罂粟花。
  
  杜拉斯一生撰述颇丰。我们耳熟能详的有1960年的电影剧本《广岛之恋》;1984年她写了最著名的小说《情人》,获得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1991年在《情人》的基础上写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1992年她为最后一个恋人写了《雅恩•安德烈亚•斯泰纳》。
  1991年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Jacques Annaud)将《情人》拍成电影。其中东北的李云泰由获得过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的梁家辉主演,杜拉斯由法国艺人让•玛琪(Jane March)主演,黑白色调的处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杜拉斯的感伤、虚无和唯美。《情人》曾入选法国戛纳电影节,借助光影的力量杜拉斯获得了更广泛的世界声誉。
  最近这两天,读完了《雅恩•安德烈亚•斯泰纳》,这部小说不比1984年的《情人》,可能和杜拉斯的衰老有关。小说充斥着各种离奇的情节,一切都支离破碎,一切都毫无意义。在阅读中,我体味到了暮年杜拉斯麻醉的神经,逻辑的混乱和陷于绝望的孤独。
  杜拉斯曾说:“宁可让人不理解”,这是她关于写作的态度。杜拉斯试图表达的是,宁可让人读不懂她的小说,也不想为迎合读者的口味而丧失自己对美的保持。杜拉斯是一位用身体写作的作家,她一直向平庸挑战。她开拓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既包括语言风格,也包括创作风格。杜拉斯独特的风格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感染力和震憾力。
  “身处几乎完全的孤独之中,这时,你会发现写作会拯救你。”晚年的杜拉斯如此总结自己,她用文字抵御孤独,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
  
  我是喜欢杜拉斯的,喜欢她病态又变态的美。
  大学期间,我看过两遍电影《情人》,其中一次邀请了已经离开我的哈尔滨女友。我也买过小说《情人》送给我的哈尔滨女友,不知道她有没有看,也许她丢在一边,不问不理,那时候的大学生基本不看书,都在忙着体验生活。我送给她《情人》,想告诉她我爱过她,我也一样忘不了她。
  杜拉斯如今已是世界闻人,李云泰也随着她,名声远播。忽然发现,东北男人的骨子里有那种激烈、开放并且投入的爱欲,远远地超过了其他地方。东北男人天生豪爽,粗犷,不拘小节。东北男人对爱的追求超过了商业化都市锁定的金钱的味道,也摒弃了南方男人与生俱来的琐碎与细腻。东北男人的刚性是一种无形的美,有文化的东北男人又会掺杂一种活跃的柔性的美,所以,聪颖的女孩遇到有文化的东北男人一般不会犹豫。
  刚柔并济,杜拉斯都为东北男人折服。前一段有个动人心魄的同性恋故事,刘烨凭着那部电影《北京故事》夺得金马奖,蓝宇的角色同样选择了东北男人。
  
  如今,杜拉斯已离去,至少我是怀念她的。
  
  1971年,李云泰去巴黎,他给杜拉斯打了一个电话。1991年,李云泰病逝。杜拉斯在《情人》中写道:
  “他给她打了电话。她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他。
  他说:我只想听你的声音。
  她回答:是我。你好。
  他有点发慌,跟以前一样胆怯。
  他的声音也突然颤抖起来。
  听到这颤抖的声音,她也立即发现了那中国音调。
  他说他和过去一样,他仍然爱她,他不能停止爱她。
  他爱她,至死不渝。”
  (2004年11月30日,深圳)
  
  P.S.:
  杜拉斯:《情人》
  杜拉斯:《雅恩•安德烈亚•斯泰纳》
  雅恩•安德烈亚:《我的情人杜拉斯》

旅行者2号 发表于 2016-2-7 08:26

在这个时候看到了杜拉斯的《情人》,似乎有些晚了,但很庆幸终于没有错过。
  
  
  
  读完全书,一股寒彻透骨的凄凉悲惋之气遍袭全身.
  
  
  
  起初,大概在书的前三十几页,阅读时感觉有些茫然,名字本来叫《情人》,怎么这么多看上去似乎无关与“情人”的笔墨,比如杜拉斯的关于生命的,爱情的,希望的,观点和态度,我甚至怀疑这本书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待到续读下去,感觉全变?能够理解并最终溶入了她的情感,不再认为先前的笔墨是多余的,而是在和着她的脉搏去倾听她的故事.
  
  
  
  杜拉斯的对于生命,写作等等的介绍绝非多余,要不然这段情感故事看起来真的就“未免太可怕了”.她这样告诉读者“以前,我是在硬要我顾及羞耻心的情况下拿起笔来写作的”“现在,写作似乎成为无所谓的事了”,她进一步写到:“不把各种事物混为一谈,不去满足虚荣心,不是随风倒,写作就什么也不是了.”杜拉斯在<情人>中所涉及的经历,无异于揭开身体上的一块最为隐蔽的,曾经最为伤痛的疤痕,那么现在她要将它公布于众,需要多少勇气和自信是可想而知的!杜拉斯的这样一种“无所畏”的写作观点和态度,恰好就是对《情人》作品本身的极端负责任和充分尊重,正如她说:“情人是一本由不得自己写出而又舍我而去的书,它离开我的双手被送出去,此后,它就是它了.”
  
  一个法国白人少女在她尚未成熟的十五岁的豆蔻年华曾有过的恋情在杜拉斯的笔下不再是不可理喻的了,当我走进她和那个华裔少爷之间那段不堪回首,令她耻辱的生活时,自然地走进了她那令人窒息的,贫穷的,冷酷的,充满暴力和邪恶的,丑陋的家庭.是的,这个不仅仅是贫穷,还有伴随着贫穷滋生出的野蛮与暴力,自私与冷酷的家庭正是杜拉斯个人悲剧的直接来源.
  
  
  
  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吧:两个哥哥天性阴鸷易怒,发起火来,如同恶魔.尤其是那个大哥哥,他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偷钱,耍钱,吸鸦片,是个五毒俱全,十恶不赦的坏蛋,她对弟弟,妹妹的冷酷到了发指的程度:就在妈妈犯了疯病,死死地抓住我,把我关进屋子,剥光我身上衣服,又是闻又是嗅,对我拳打,搧耳光的时候,这个哥哥在一旁大叫:打得好.他把耳朵贴到门上“欣赏”,希望一直打下去,直到打死她!更悲惨的是,这样一个在家里飞扬跋扈,冷酷无耻到极点的家伙,却得到了母亲的毫无端由的纵容和庇护,她甚至可以做到为了这个大儿子,而全然不顾及其它两个孩子的存在!更何况这个家早已经穷得家徒四壁,三个孩子各奔东西.家境的贫穷和产生于骨子里的浓于水的血亲导致她对家庭的绝望,而绝望更加剧了她逃避的心理.是的,与其说是对金钱和对爱情有着深深的渴望,倒不如说是对生存环境的逃避.正象她在书中写的那样:如果机遇相同,不是他,(那个华裔少爷)换了一个人,她的命运是同样的.
  
  
  
  读到这里,似乎明白了,这场悲剧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对于母亲,家庭的爱与恨交织在一起,对于她一生来说是一场"绵绵久远的苦役”,所以她说:"我以为我在写作,但事实上我从来就不曾写过,我以为在爱,但我从来就不曾爱过,我什么也没有做,不过是站在那紧闭的门前等待罢了.”她甚至在和情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会产生那样的悲哀:"它是与生俱来的”"我原本就在悲苦之中,它原本就由我而出.”血液里产生的东西竟然是这样无法摆脱,然而她从来都是富有反叛个性的。IS THIS HER FATE?不,她不相信。所以她要挣扎。尽管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在挣扎中遍体鳞伤,她的“情人”一梦使她获得的也只是一时之极欢大乐,梦醒时分,留下的不过是辛酸的眼泪,绝望,彻底地绝望!她简直就想纵身跳到大海里去,她感到自己真的无路可逃!"化蝶”永远是中国式的美好爱情的梦想.而事实上,喝咖啡的就是喝咖啡的,喝茶水的也就是喝茶水的.就象鲁迅作品中的孔乙己尽管穿着长衫,不也还是照样站着喝洒么?缘于绝望的恋情就这样终止于绝望!
  这场轰轰烈烈的“恋情”,有多少她从未见过的爱情在其中?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其实,‘爱’和‘欲’本来就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心理上的,而后者是生理上的,也许不能说他和她之间没有一点爱情,但最初或最根本的是她首先把这段恋情看作是从痛苦的家庭深渊中逃离出去的一条救命的绳索,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不难理解她的"我从来不曾爱过......”那段话.再比如,她的另一段中写到"她们的肉体经受情人的爱抚,让他们的口唇吻过,也曾委身于如她们所说可以为之一死的极欢大乐,这无比的欢乐也就是耻辱,可以为之而死的死也就是那种没有爱情的情人的神秘不可知的死,”这里已经很明确了,这种"来自身体深处的细微颤动和闪烁,互相征服又互相救助的焦灼,顽强,同情和惊喜”(引自<马桥词典>)的两性过程最终竟然是耻辱,只能说是欲,而不是真正的爱,这是”情人”的另一处悲哀所在.她从一个‘家庭’的深渊坠入了另一个‘情人’的深渊。
  
  
  
  杜拉斯在人物塑造上功笔极深。《情人》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的姑娘,她叫海伦。拉戈奈尔。杜拉斯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摹海伦这一形象,“万物之中上帝拿出来最美的东西就是海伦。拉戈尔的身体”她美得可爱,可爱得让你“恨不得一口把她吞食掉”海伦性格胆怯,是属于对个人前途不抱任何幻想和主张的姑娘。她认为‘任何人做她的未婚夫都可以’,她的美以及她的柔顺使我“因为欲望燃烧而无力自持”以至于我产生一种幻想:真想把她也带到那个狂欢极乐的地方去,把她带给那个男人,“让他对我之所为也施加于她身”“我怎样委身她也怎样委身”“这样,极乐世界迂回通过海伦。拉戈奈尔的身体、穿过她的身体,从她那里再达到我身上”杜拉斯以饱满浓烈的情绪和流畅的运笔,使海伦这个单纯的“不知羞耻”的,温柔如同一只羔羊的,美丽又如同‘花一样怒放’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一个并不是在全书中唱主角的“小人物”由于杜拉斯的高超的技艺,而活灵活现于读者的脑海,达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
  <情人>在描写上用笔很细腻,其中诸如夜色的描写:“日光使各种色彩变得暗淡朦胧,五颜六色被捣得粉碎.”"我看天空,那就是从蓝色中横向穿射出来的一条纯一的光带,一种超出色彩之外的冷冷的熔化状态”;还有对费尔南代斯的笑的描写:“这一切就在一笑之间,完全是英国式的,连加一个逗号也来不及”;再如对海伦.拉戈奈尔的身体描写:“它们(双乳)的姿形意态与身材高度既相对应又调和一致,这种平衡是不可比拟的.”尽管如此从全书的角度来讲,这种亮点并不是太多,大概这本书极强的感染力多半还是来自自始自终涌动着的情感力量。
  

王者之道 发表于 2019-2-22 08:28

感谢分享!

周瑞峰 发表于 2022-6-9 14:24

<情人><情人><情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梁家辉《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