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强者 发表于 2016-3-15 10:46

年年3·15 应该有点新意思

      过去两天,有两个数字被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同时提到,都是关于消费的:一个是在去年6.9%的增速中,消费贡献率达到66.4%;一个是去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为1.2万亿元。

  需要厘清的是,消费并没有大幅增加,只是因为投资增速掉得比较厉害,所以此消彼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凸显出来。今年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投资或将反弹,届时消费的贡献率可能就会降下来。在经济转型期,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向消费型经济转型,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迷信消费,以为消费能够迅速替代投资的引擎作用,这是不现实的。投资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国内消费环境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投资来扛住经济的基本面,苦撑待变,为创新和服务的爆发争取尽可能长的时间窗口。因此,越是强调消费的未来,越是要稳住投资的现在。

  国内消费并没有大幅增加,但境外消费的增加却是有目共睹,而我们目前的国内消费环境,对阻止消费外流并不是很有信心,甚至还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前些天,农业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国人海外抢购奶粉,是中国奶业的耻辱。但消费者并不买账,认为这更是监管部门的耻辱。因此,促使消费回流,特别是促使中产阶层的消费回流,供给侧需要拿出真刀真枪的改革。

  增加国内消费,从长远来看,是要增加居民的收入。政府减税降费,缩减吃饭财政的规模,让利于市场、企业和个人。这个是有难度的,真正的硬骨头和深水区,但恰是消费型经济、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从不那么长远来看,仅仅是着眼于将1.2万亿规模的境外消费吸引回国内,也需要深度供给侧,否则境外消费的趋势不会得到有效扭转。

  所谓深度供给侧,不是增加若干个口岸免税店那么简单,而是提供真正保护消费者的法治经济环境。当消费者与企业发生权益纠纷的时候,作为弱势的前者,并不能得到法律的倾斜照顾,而是抬高了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去让争取权益的法律行动划不来。比如,我们的法律不太支持消费者群诉,这就使得消费者利益遭受损害时,博弈的力量大打折扣。这放纵了企业,一方面他们提供“劣币”商品或服务业能够存活,另一方面,提高创新的、优质的商品或服务,在知识产权保护仍不强悍的背景下,是不理性的,从而跌入“囚徒困境”。

  还有很多企业,被挡在供给大门之后。中国消费者,在教育、医疗、养老、金融、文化等领域存在着旺盛的消费需求,但这些行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管制,以各种名义和借口“画地为牢”。促消费的当务之急,是放宽这些行业的市场准入,欢迎外资民资参与其中。一个充分竞争和保护创新的市场,供给创造需求,就像“爱疯”之于智能手机市场。如果一个市场在竞争和创新方面不足,供给也会堕落,就像中国电影市场里那些层出不穷的烂片。

  年复一年的“3·15”,除了“打假”和“公审”,再往后应该有点新意思。

jinkok 发表于 2016-3-15 10:53

可以逐渐放开持仓限制

lanxuelanbin 发表于 2016-3-15 11:07

年复一年的“3·15”,除了“打假”和“公审”,再往后应该有点新意思。

lxmyouyou123 发表于 2016-3-15 13:59

谢谢楼主分享

阿里八八 发表于 2016-3-15 16:58

就像中国电影市场里那些层出不穷的烂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年3·15 应该有点新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