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0万人中国成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来源:科技日报)昨天,2012年11月14日是全球第六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教育与预防”。有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9600万人,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在中国,尽管近年来糖尿病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均表示:面对9240万的糖尿病患者(有说9600万),我国糖尿病教育仍然不能满足需求。
超9成人控糖不达标
杨文英教授在“强效降糖,捷伴健康”座谈会上介绍说,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糖尿病人数高达3.66亿人,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到5.52亿人,而血糖达标率低则是全球糖尿病治疗中的突出难题。
“目前,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得到了积极的治疗,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没有规范治疗,更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没有得到治疗。”纪立农教授指出,更为严峻的是,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高达70%以上的患者都无法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为此,他呼吁,进一步加强糖尿病教育工作的深度和普及面,改善糖尿病治疗的“三三三”现状,控制血糖达标,已经刻不容缓!
控糖需“三管齐下”:强效降糖、避免低血糖、保护胰岛细胞。由于降糖治疗的强度不断加大,带来的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加倍增加,反而影响了病人的控糖达标率。
“事实上,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和由此引发的身体伤害很可能会抵消一生控制高血糖所带来的益处。”对此,纪立农教授强调,“糖尿病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在不造成低血糖的情况下,严格、精准地将血糖控制达标,否则会加快病程,导致心脑血管、眼、肾等多方面的并发症。此外,由于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而引起的血糖控制持续恶化,在降糖的同时,患者还应关注胰岛功能的综合保护。”
纪立农教授指出,未来糖尿病管理不能只着眼于降血糖,而应该是血糖控制、保护胰岛细胞、减少低血糖,从而有效改善糖尿病的长期预后和临床结局。
体检时再加一个餐后血糖
“国人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而常规体检只查空腹血糖,许多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得以"蒙混过关",造成我国糖尿病漏诊率高达50%。”杨文英教授透露,餐后血糖显著升高更是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一大特点。
杨文英教授介绍,中国新诊断的二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升高比例比欧美人更高,达80%以上。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就很难达标。而糖化血红蛋白又与糖尿病并发症息息相关。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关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14%。餐后血糖峰值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相关程度较空腹血糖更高。“中国内分泌医生和糖尿病患者更应特别关注餐后血糖。”
严重的餐后高血糖问题呼唤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诺和锐50应需而生。作为新一代预混胰岛素制剂,诺和锐50也显示出了相比于传统人胰岛素的卓越的产品特性。
“从动物胰岛素到人胰岛素,再到新的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的研发已有90余年历史。” 杨文英教授强调,目前使用高预混人胰岛素但需要优化治疗的患者,如餐后血糖控制不佳、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希望注射更加灵活方便者,或需要开始胰岛素治疗且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可考虑选择高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
另外,杨文英教授呼吁,体检时给自己加一个餐后血糖,对糖尿病防治有重要意义。
“降糖抑糖”须协同作战
杨文英教授还指出:由于型糖尿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发展,很多患者需要通过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才能达到降糖目标。
“当糖尿病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或者说出现降糖药有效性下降时,就会迫使人体内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平衡体内的血糖。长此以往,胰岛β细胞的功能就会受损,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也会下降,从而导致降糖能力减退。”杨文英教授形象地解释,“这就好比是一台空调,如果冷气不足,就无法缓解室内的温度,促使空调不得不长期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久而久之,机器必定有所损坏。因此,当患者出现单药治疗血糖控制瓶颈时,应及时前往医院,遵医嘱进行联合用药。”
目前,DPP-IV抑制剂和二甲双胍是型糖尿病联合用药的“黄金搭档”,这两种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可通过“降糖和抑糖”的原理,直击疾病3大缺陷胰岛β细胞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抵抗和肝糖原过度输出。杨文英教授进一步说明,“DPP-IV抑制剂好比是空调维修员,可以修复空调的"胰岛β细胞"功能,使其继续工作。而二甲双胍就像是制冷剂,加入后就能使空调变得冷气十足。”
DPP-IV抑制剂打开一扇新窗
杨文英教授表示:“传统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是针对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但未能对改善和修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起到作用。因此,长时间用药后,很可能会使血糖控制的有效性降低。而以西格列汀为代表的DPP-IV抑制剂则可根据人体内血糖的高低来自动调节胰岛素分泌,从而缓解了胰岛β细胞的过度工作,改善其功能指标。所以,这类基于肠促胰素的口服降糖药可以实现有效性"保鲜"的强效降糖,且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同时还能保护胰岛功能,延缓病程的发展。”
DPP-IV抑制剂是近年来上市的新一类口服降糖药物,包括维格列汀等多个药品。纪立农教授介绍,DPP-IV抑制剂通过增加内源性肠促胰素活性而发挥作用,一方面针对β细胞功能,增加血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另一方面针对α细胞功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总体来看,DPP-IV抑制剂作为口服制剂,具有降糖同时低血糖风险小、不影响体重的特点。基于这些特征,这类新机制降糖药显示出了应对上述糖尿病治疗挑战的潜力,成为型糖尿病治疗新模式。
对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以及DPP-IV抑制剂在全球的广泛应用,为糖尿病治疗策略和治疗理念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据纪立农教授介绍,2010年更新的《中国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首次将DPP-IV抑制剂作为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未达标后的二线治疗药物纳入了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
“DPP-IV抑制剂是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一类血糖调节药物,其降糖效果与现有的磺脲类药物相当,但是没有磺脲类常见的低血糖不良反应,在血糖达标的同时不会增加低血糖风险,从临床应用上来看,大大地解决了医生和患者的后顾之忧,同时也给型糖尿病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而其全新的胰岛细胞保护作用,更是给糖尿病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阻止糖尿病总体进程的新希望。”纪立农教授如此评价。
但是,纪立农教授也指出,尽管DPP-IV抑制剂有诸多益处,然而,目前DPP-IV抑制剂在中国的临床应用经验还不是很广泛,与国际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作为全球DPP-IV抑制剂研究领域的先行者,诺华携手《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共同启动的DPP-IV学院项目,无疑为更多的临床医生了解最先进的国际临床应用经验,理解最新的糖尿病管理策略和管理理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学习学习...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 :(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