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儿马甲 发表于 2013-6-29 18:41

文圣孔子 孟子

文圣孔子 孟子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山东曲阜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至圣”。他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他还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现代美国学者迈克尔 · 哈特在其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将孔子排名第五位。排名第一位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第三位耶稣,是基督教的救世主;第四位释迦牟尼,是佛教的佛祖;除了名列第二位的牛顿是科学家外,排名在孔子前面的是“非神即主”,由此可见孔子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神圣而且崇高的。
          奇异的容貌,奇妙的身世
   
      孔子的容貌可谓是“奇人异相”。他身高1.9米左右,身材魁伟。孔子刚出生下来的时候,头顶中间凹陷,就好像是一个山丘,他的母亲看到后以为是一个怪物,甚至差一点将他抛弃。长大后的孔子容貌上也存在着多种缺陷,包括鼻孔外翻,眼睛凸出,大耳垂肩,双手过膝,皮肤黝黑,头发蓬松,身材不匀等特征。但是这些仅仅是孔子的外部形象,“人不可貌相”,只要与孔子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温和而充满正气,威严而不凶猛,谦虚而和气的内在气质强烈吸引。而且,孔子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他臂力过人,曾单独推出陷入泥潭的马车。孔子酒量也是深不可测,周游列国,豪宴百次,以一挡十,但是从来就没有喝醉过。
       孔子的身世奇妙有趣。他的四十七世祖,是黄帝轩辕氏。他的祖先最早生活在河南商丘,自他的六代祖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孔父嘉是战国时代宋国的一位官员,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便在山东曲阜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孔叔梁,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荣立过两次战功,其中有一次单臂托住城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安全撤出而威名远振。孔叔梁当过曲阜的小官,他在66岁时冲破世俗观念,娶了只有17岁,并且是奴隶的女儿颜徵在。他们的爱情结晶就是孔子。
       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孔叔梁因病去世了,孔子母子被孔叔梁的原配妻子施氏赶出了孔家大院。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带幼小的孔子移居到曲阜农村,生活非常艰难困苦。
       孔子17岁时,他的母亲颜徵在也去世了。孔子19岁时结婚,他的妻子是宋国人丌官氏。一年后丌官氏为孔子生下了他的独生儿子。当时的鲁国国君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为此感到十分荣幸,所以给儿子取名叫孔鲤,字伯鱼。
      孔鲤的儿子叫孔伋,字子思,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历史名著《中庸》的作者。
      现有孔氏正统后代均为孔伋之后。孔子的第79代嫡孙孔垂长1974年出生在台湾,曾在澳大利亚留学,目前在商界任职。
   
       孔子的政治作为
   
      孔子在政治上还是很有作为的,而且也非常有才干。但是,古希腊著名学者阿基米德不是有一句名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吗?孔子的一生也都是一直在寻找这个政治支点。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管理仓库、牧场之类的小官,他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的机会。
       孔子51岁的时候,当过鲁国的官员,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又升迁了,接着很快又被委任为鲁国的司寇(主管司法的官员)。
       孔子56岁时,又升任为鲁国的代相国。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只能先成为代相国。孔子执政时,将扰乱政事的贪官污吏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赏罚分明的“铁腕”政治家。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井然,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景象。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把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还不畏权贵,他为了削弱鲁国贵族的势力,采取拆毁“三大家族”所建城堡的措施。虽然后来这个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邻居齐国倍感威胁,齐国为了排挤孔子,精选了120匹良马和80名歌女送给鲁国国君。鲁国国君果然沉溺于此,疏远了孔子,连续三天没有处理国家政事,而且在国家重大事件中出现严重失误。
      孔子对鲁君此举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统治理念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
           孔子的教育成果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的伟大就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著名的弟子就有72人。有很多都成为各国高官,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孔子最得意弟子,为人谦逊好学,非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回以德行著称。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子的母亲也是颜姓,是巧合还是感情因素,使颜回成为孔子最得意弟子呢?
      子路。孔子得意弟子,为人豪爽侠义,忠孝勇武。他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警卫员,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子贡。孔子最有作为的弟子,曾任鲁、卫两国的总理。他还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贡是把孔子学和行的理念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曾子。孔子弟子中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是历史名著《孝经》和《大学》的作者。被后代尊称为 “宗圣”。
           孔子的思想体系
           孔子成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体系核心就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对领导干部要求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子在人际交往中提倡自爱和爱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孔子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中华民族的个性。
       孔子的晚年受到了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他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最亲近的弟子子路又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也先他离开了人世。孔子的一生经历了“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所有不幸,孔子的身体健康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73岁时与世长辞,被安葬在山东曲阜城北孔林的苍松翠柏中。孟子       孟子名轲,据说字子车,是鲁国有名的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同叔孙、季孙均出身于鲁国公室,是鲁桓公的庶子,史称“三桓”。孟孙氏的嫡系称孟孙氏,其余支子就改称孟氏。先秦时期,姓、氏为二。如按先秦的标准严格区分姓和氏的话,孟子当为姬姓、孟氏。       孟子虽系周公旦的后代,祖上曾有过显赫的声势,但孔子在世时就已发现,由于“陪臣执国命”,“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论语·季氏》)。到战国中期,历近一个半世纪,孟孙氏罕见史书提及,这种衰微之势就更加明显了。可能正是由这一原因,孟子的祖上就从鲁国迁到邹国,故司马迁和赵歧都说“孟子,邹人也” 。       孟子大概生于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死于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年),终年85岁。他的父母,可信的记载很少。据《春秋演孔图》以及《阙里志》等说,其父名激,宇公宜;母姓仉(音掌)。       在孟子的早年教育中,孟子之父默默无闻,对他教育有功的主要是他的母亲。因此,后代广为流传“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孟子幼年时甚得母教,这对他后来一生影响至大。       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是孔子之嫡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后来人们以“思孟”并称,除了他们思想上的一致外,与这种师承也是有关的。       孟子学成之后,就开始“周游列国”,以学于诸侯。他游说诸侯的第一站是齐国,其时约40多岁。他本想通过正在“一鸣惊人”的齐威王施展其“仁政”理想,但不受齐威王的重用,只是被任为客卿。他听说宋王偃将要推行“王政”,就约在公元前323年之时离齐赴宋。但宋王偃并不打算接受孟子的主张,孟子只得“远行”,回到他的家乡邹国。在邹国,邹穆公曾向他请教为政,屋庐子、曹交、然友或向他问礼,或向他问学。而滕文公断然实行“三年之葬”,就是听从了孟子的指教。       公元前322年,鲁平公即位,用孟子弟子乐正子为政。孟子赶赴鲁国,由于乐正子的推荐,鲁平公准备乘车去见他。但因嬖人臧仓进谗,说孟子“后丧逾前丧”,不能算作贤者,于是鲁平公取消了这次会见。孟子在失望之下又只好返回邹国。刚即位不久的滕文公礼聘孟子至滕,孟子在滕很受滕文公的敬重,他不但带一邦弟子馆于上宫,而且滕文公还多次向他垂问治国大计。孟子于是系统地推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并教以“小国事大国”之道。这时,农家的许行和陈相兄弟都来到了滕国。孟子与陈相辩论,用社会分工论、“物之不齐”说驳斥许行之说。大约在公元前320年,孟子听说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就离滕赴魏,来到了魏都大梁。       孟子一到魏国,梁惠王就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孟子以“先义后利”、“与民同乐”、“勿夺农时”、“谨库教之教”、“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 等一系列政见折服了他。可是,第二年梁惠王就死了,未能实行孟子的主张。他的儿子梁襄王即位,孟子觉得他不像一个有为之君的样子,就失望地离开了大梁。       公元前321年,齐威王卒。齐宣王即位,喜爱文学游说之士超过了梁惠王。邹衍、淳于髡、慎到、田骄、环渊等著名学者齐集齐之稷下学宫,宣王赐之以高弟,赏之以大夫之禄,使之“不治而议论”国事。孟子得知消息,便带领他的弟子,经由范、平陆而到齐。       在齐国,孟子受到从未有过的礼遇,齐宣王授与他“卿”之高位,派他出使滕国,并屡屡向他问政。齐宣王喜好“齐桓晋文之事”,而孟子却大谈他的“仁政” 主张。从“土地”方面,他提出了“制民之产”、“恒产恒心”、“不征不税”等说,在“人民”方面,他强调保民而王”、“乐民之乐,忧民之优”、“为民父母”说;在“政事”方面,他严厉批评王公大臣,斥之为 “污君”、“不肖者”,并且声言对无德之君可以“易位”,有时竟弄得齐宣王或 “勃然变色”,或无言以对,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       公元前316年,燕王啥将王位让给了其相子之,引起了燕国内乱。齐大臣沈同私下问孟子是否可以伐燕,孟子认为可以。但齐宣王派匡章伐燕,孟子却认为是以暴伐暴。齐军攻下燕后,齐宣王想吞并它,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认为要视燕国百姓而定。取燕后,面临着诸侯干涉的威胁,齐宣王又问计于孟子,孟子劝他速从燕国撤兵,齐宣王拒不接受,结果君臣之间矛盾越来越大。齐宣王为了缓和矛盾,准备召见孟子,孟子却称病不朝。第二天却又出去吊东郭氏。齐王派人来问病,并派来了医生。孟仲子使人半路上阻拦孟子,劝他去朝见齐王,孟子却躲到景丑家留宿。面对景丑的指责,他却答以“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认为不能以爵尊而轻慢齿尊和德尊。亚圣祠       公元前312年,燕人叛齐,齐宣王吞并燕国的计划彻底告败。为此,他自觉“甚惭于孟子”。齐臣陈贾在孟子前替齐王辩护,遭到了孟子的指责(同上)。自此,孟子就要辞去卿位,离齐还乡。宣王主动去见孟子,表示挽留,并打算在临淄城中给他一幢房舍,予以万钟的厚禄。孟子却不接受,决计离齐。在回邹国的途中,孟子心情非常复杂。他在齐边邑昼连住了三晚,希望齐宣王改变态度,亲自来昼挽留他。但齐宣王始终未来,他才在失望中离开了齐国。       孟子归邹之后,又到宋国活动,与宋轻相会于石丘。孟子肯定了来轻的弭兵之志,但认为“怀利以相接”不如“怀仁义以相接”。       公元前312年,孟子由宋归邹。他游说诸侯,遍历齐、魏、宋、鲁、滕诸国,奔波了35年而始终实现不了自己的“仁政”理想,就只好归隐故乡,一边从事教学,一边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著《孟子》一书,记叙他一生的行事,阐述其思想学说。公元前305年,孟子老死于家邹国,享年85岁。       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这是中国社会形态发生剧变的时期。这时的社会,“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春秋时代还有的大大小小的一百多个国家,经过长期的混战,这时已基本合并为秦、齐、楚、魏、赵、韩、燕七国,统治者“以土地之故靡烂其民而战之”,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战的必然结果,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由称霸走向图王。       为了在争战中获胜,进而由自己一统天下,战国七雄此时掀起了变法运动的高潮。魏国率先变法,李俚“尽地力之教”,编著《法经》,强调保护私有财产,限制旧贵族的特权。吴起在楚国执政,将魏国的变法运动带到了楚国。申不害在韩国为相,实行改革。齐国则任用邹忌,推行法家政策。但影响最大、最为彻底的则首推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这些竞相进行的变法运动,给奴隶制的传统势力以致命打击,为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郡县制开始取代分封制,封建官僚制度开始取代世卿制度,俸禄制度开始取代世禄制,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封建生产方式正逐渐取代井田制,随着国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政策的实行,新兴的军功地主阶级开始出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舞台上。这一切,又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面对战国以来的巨变,士人们提出了治国的药方,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百家争呜。孟子时代,对儒家学说威胁最大的是墨子学派、杨朱学派、农家学派,此外还有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孟子的思想,也是在与这些对立学派的反复驳难、互相攻诘中阐发出来的。       针对法家的唯利是图、唯力是求,孟子倡言仁义,以王道对抗霸道;针对杨墨兼爱、为我之说,孟子强调人伦纲常对于人类的重要;针对许行学派的平均主义,市贾不贰的主张,孟子坚持社会分工,强调“物之不齐”的必然性;针对告子的性无善恶说,孟子坚持仁义礼智根于心……总之,孟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只有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才能正确地认识它。


大山子 发表于 2014-11-1 09:58

{:soso_e100:} {:soso_e113:}

大山子 发表于 2014-11-1 17:02

不支持都不行。{:soso_e113:}

大山子 发表于 2014-10-31 18:45

说的好 来学一下

勇儿马甲 发表于 2013-6-29 18:41

{:soso_e179:}

勇儿马甲 发表于 2013-6-29 18:41

{:soso_e163:}

自在沃龙 发表于 2013-6-29 19:15

谢谢分享

泽兑苍翎 发表于 2013-6-29 19:19

谢谢分享,周末愉快!

自由翱翔股海 发表于 2013-6-29 19:19

谢谢分享。

沈发强 发表于 2013-6-29 19:34

谢谢分享!

阴线 发表于 2013-6-29 19:34

谢谢分享。

T14紧跟最强者 发表于 2013-6-29 20:57

{:soso_e160:}

明灯远航 发表于 2013-6-29 22:32

感谢楼主分享。

明灯远航 发表于 2013-6-29 22:34

感谢楼主分享。

李阳洋 发表于 2013-6-29 23:01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金赵 发表于 2013-6-29 23:06

谢谢老师的分享

净化 发表于 2013-7-17 12:34

中午好!谢谢分享!!

广西壮族自治区 发表于 2013-8-18 13:46

谢谢分享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文圣孔子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