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二一)毛泽东与梁漱溟的恩恩怨怨
献给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二一)毛泽东与梁漱溟的恩恩怨怨 诗曰:延安一别各东西,无妨诤友两相知。不同理论不同道,恩恩怨怨不稀奇。梁漱溟,原名梁焕鼎,原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员。五四运动前,曾居北 京,与毛泽东岳父杨怀中相识,并在其家中多次见过毛泽东。 1937年“七.七”事变后,梁漱溟以国民党参政员身份到达延安,毛泽东与他彻夜交谈,他还将自己出版的《乡村建设理论》著作一书送给毛泽东。双方就改良主义和阶级斗争问题,进行争辩,相持不下。四十八年后,,九十三岁高龄的梁漱溟在回顾这次争论时,还心绪激动地说:“现在回想起那场争论,使我终生难忘的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风貌和气度。他披着一件皮袍子,时而踱步,时而端坐,时而靠在床上,十分轻松自如,从容不迫。他不动怒,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他送我出门时,天已大亮。我还记得他最后说:“梁先生是有心之人,我们今天的争论可不必先作结论,姑且存留,听下回分解吧。” 十余年后,梁漱溟与毛泽东的争论有了结果。1950年春天,梁漱溟奉毛泽东、周恩来之召,由重庆来到北京。他认真思索了他一赴延安时与毛泽东发生的那场争论,面对在战火中诞生了新中国的这一事实,他先后写了《何以我终于落归改良主义?》和《两年来我有了哪些转变》的文章。他在文中毫无保留地说:“若干年来,我坚决不相信的事情,竟然出现在我眼前,这不是旁的事,就是一个全国统一稳定的政权竟从阶级斗争中而建立,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曾估计它一定要陷于乱斗混战而没有结果的,居然有了结果,而且结果显赫,分明不虚。” 1953年9月8日——18日,发生了一桩公案。就是梁漱溟在政协全国委员扩大会上发言说:“这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为此,受到毛泽东不点名的批评。毛泽东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须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助了美国人,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毛泽东虽未点名,但梁漱溟听后不服,继而发生了9月18日下午梁漱溟与毛泽东在会上顶撞现象。一个说“毛主席有无雅量”一个说“你要的这个雅量,我可能不会有。”不过“这一点‘雅量’还是有的,那就是你的政协委员还可以当下去。”一时使会场上发生这种前所未有的与毛泽东顶撞,你一句,我一句的场面,会开不下去。不少到会者呼喊:不听梁漱溟胡言乱语。而梁漱溟坚持不下讲台。有人提议表决,表决时,毛泽东等少数人举手赞同梁漱溟继续讲下去,但大多数人举手反对。于是梁漱溟被轰下了台,一场僵局宣告结束。 事后,梁漱溟政协委员照当,工资照发,未受到任何处分。但与毛泽东几十年的交往,却就此结束。 1986年秋,梁漱溟在谈到这桩公案时说:“多年来,我一直不愿意细谈这桩事。为什么?并不是怕把自己的错误公之于众,因为自己是个平常人,是好是坏只与个人相关,无碍于国家民族,不足轻重。我顾虑是另一位当事人——毛主席,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1953年9月,由于我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全不顾毛主席作为领袖人物的威信,当众与他顶撞,促使他在气头上说了若干过火的话。如果说当时意气用事言语失控,那么也是有我顶撞在先,才有毛主席对我批评在后。”
#在这里快速回复#谢谢分享,好好学习!!!!
我觉得你的想法不错,支持一下。 谢谢分享,好好学习!!!! :loveliness: :loveliness: 我要好好向你们好好学习量学.天天向上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soso_e179:} {:soso_e163:} {:soso_e189:} 涨停密码,缩量过峰,必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