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宫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死不瞑目?
【唐朝后宫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死不瞑目? 文·思文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李世民突然染上恶性痢疾,病情急转直下,不过五十出头的唐太宗李世民,看上去已经沧桑的象个老人。眼看着病已垂危,但是他的意识却很清楚,他已经想到了自己不可能好转了,对侍立身边的皇太子李治说道: “我自弱冠带兵以来,大小经过几百个战役,才奠定今天这个基业。如今四海升平,国富民足,我这一生心愿已足,故死而无憾。唯一不放心的是你,要知道:创业虽难,守业也不容易啊!”李治昼夜尽心的侍候着父亲,也消瘦了许多,头上甚至添了几根白发。他与两个同胞哥哥李承乾、李泰的性格截然不同,李治太过于纤弱仁厚。李治这个性格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不放心的。李世民这一生,纵横捭阖,无往不胜,唯有立嗣这件大事,却不太如意,这件事他死也不会瞑目的。 李世民即位之初,立长孙皇后生的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李承乾小的时候也很乖巧懂事,但是长大成人以后却贪恋声色游乐,不好好读书,虽经太子的师傅对他苦口婆心奉劝为君之道,但仍旧不思悔改,唐太宗也渐渐知道了此事。李承乾的所作所为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那就是魏王李泰(长孙皇后生的次子),李泰内心便生出夺太子之位的想法。李泰和李承乾一母所生,但性格上和李承乾完全不一样,李泰才华横溢,充满野心,他抓紧机会,一方面格外亲近身边的文士,撰书立著,著成一册《括地志》奉献给太宗看,并得到太宗的称赞;另一方面,他又刻意迎合太宗的意图,父子关系日渐亲热。魏王口才好,喜欢夸夸其谈,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治国大略也很关心,也能讲出一番道理。随着太子不轨行为得越来越多,太宗想改立魏王为太子的心思越来越强烈。
这时,太子也看出了父亲的意思,对魏王开始怨恨起来,于是,他很快就行动起来,收养一批职业杀手,企图暗杀同胞兄弟李泰。但很不幸的是就在要动手的前夕,事情败露了,杀手头目纥干承基被抓。他为了活命,供出了幕后总指挥李承乾。唐太宗悲愤交加,立即召集公卿大臣们问:“就这种事情该如何处置太子?”大臣们面面相视,不敢说一句话,片刻之后,通事舍人(中书省属官)来济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愿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终享天年,便是情与法兼顾了。”太宗默默点头。不久之前,他刚把带兵造反的第七个儿子齐王李祐处死,作为父亲,心中有些难受,更何况这次他要责罚的是爱妻长孙皇后生的长子。于是,下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禁在右领军府监护。 太子被废之后,魏王对太宗格外尽孝,随时侍奉在身边。太宗也更加喜爱这个皇子的聪明与智慧,于是,太宗当面答应立魏王为太子。魏王在洋洋得意之际,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却在他的前进路上设下了障碍。
长孙无忌并无恶意,他认为,在太宗的两个嫡子中,晋王李治比魏王李泰更适合做太子,因为魏王为人奸诈有野心,晋王心地纯良,宽仁,做个守成的君主最好。长孙无忌之所以喜欢晋王,是因为晋王对母亲长孙皇后的感情很深。长孙后病故那年,李治才九岁,在几个兄弟中,他的悲哀和思念之情使宫中上下都十分感动。 但是太宗却不那么想,他觉得李治个性脆弱,多愁善感,李治未必能胜任天子的重任。长孙无忌退出后,太宗对左右大臣说:“昨日李泰趴在我的怀里对我说:‘儿臣今日才体会到父皇对儿臣的厚爱!儿臣只有一个儿子,我到死的时候,就将臣的儿子杀死,传位给晋王。’李泰说这番话,很使朕感动,所以朕不忍心再立别子为太子了。” 这话刚说完,谏议大夫诸遂良说:“陛下以为可怜,臣却以为这件事将后患无穷啊!想想看,如果陛下千秋万岁之后,魏王登基了,他怎么可能杀自己的爱子而传位给晋王呢?陛下如果立魏王为太子,请陛下先将晋王作好妥善的安排,才会保平安无事。”太宗听了一楞,随即流泪道:“朕怎么忍心杀了李治?”说完,默默无言地退入后宫。
颇有心计的魏王早就安插了心腹党徒在太宗左右,这些党徒立即把这一切都告诉了魏王。魏王很担心做太子的事要落空了。于是,他想了一会儿,亲自赶到晋王府,在李治耳边悄悄地问:“你过去与汉王元昌非常要好,现元昌谋逆赐死了,你想想,你怎么可能不受到牵累呢?” 李治本来就胆小怕事,一听这话,脸色变得十分苍白,心慌意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好。魏王看了他一眼,目的已达到,告辞回府了,懦弱的李治却快要崩溃了。 第二天,太宗见到晋王脸色不好,眼皮浮肿,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你这是怎么了?身子不舒服吗?”晋王摇摇头,眼泪掉了下来。太宗觉得可疑便再三追问起来,晋王才把魏王对他说的话倒了出来。 这件事对于一贯自以为有“知人之明”的太宗来说却是个无情的打击。第二天,他在两仪殿召见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诸遂良四位重臣,并命晋王也陪伴在侧,太宗把魏王讲的一番话告诉了他们,又恨又伤心地说:“朕三个儿子及一个弟弟(指汉王元昌)所做的事,你们都很清楚了。朕如此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说着,竟从腰间拔出佩剑,想要自刎。慌得长孙无忌等人连忙抢上前夺下他手中的剑,交给了晋王。等太宗稍稍镇静下来后,长孙无忌奏道:“陛下想立何人为太子,就定下来吧,以免夜长梦多节外生枝。”
“朕想好了,立晋王为太子。”太宗软弱无力地说出这句话,向晋王李治投去充满希望的一瞥。这个决定,既夹杂着痛苦、伤心、遗憾,又有一种新的期待。 长孙无忌立即接口道:“臣谨遵诏旨。”他恐怕太宗再有改变。 太宗对晋王说:“你的舅父也承认你是东宫太子了。还不跪下拜谢!”太宗又问四位大臣:“卿等与朕的意见相同,不知外廷如何议论?”房玄龄等齐声答道:“晋王仁孝,天下归心,请陛下勿多虑。”太宗又说:“朕三个儿子中,若立承乾或立李泰,余下的二子均不得生全;若立李治,则承乾和李泰均可永年。” 第二天,太宗亲自驾临太极宫的正门承天门楼,向天下宣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大赦天下,并赐群臣宴饮三天庆贺。这一年,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治才十六岁。从此,太宗悉心教导李治,满心希望他改掉身上的弱点,学会为君之道。
但是,一个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李治不仅过于仁弱,而且表现得对政治一点不感兴趣,有时候协助太宗处理政事时间长了一点,就会疲惫不堪。太宗虽然谅解他身子太弱,但不免也会疑虑丛丛,立这样的人做继承人,会不会铸成大错呢?李治不仅性格柔弱无主见,不喜政治、战争,他只爱吟风弄月,抒怀伤感的诗词和文章。他一点儿也没有政治野心,对生活的追求只是安逸地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同自己喜欢的美女一起陶醉于花前月下。因此,他对爱情也有很多幻想。当时,李治已有太子妃王氏以及姬妾很多人,温和端庄的太子妃虽然容貌不错,却激不起他得恋情。 太子妃王氏是太宗亲自作主替儿子聘娶的。她出身高贵,为山西名门大族,又是高祖李渊的妹妹同安长公主的侄孙女儿,父亲王仁佑官拜隋州刺史。同安公主见这位侄孙女儿既美丽又才智超人,就对侄儿太宗说了。太宗欣赏王氏的家世以及温淑的脾性,就聘她为晋王妃。婚后,尽管两人相敬如宾,但晋王不太喜欢这位王妃的性情,他喜欢的是活泼大胆的女性。当上太子之后,他就宠爱一个萧良娣,但是,出于礼仪,再说,太子妃也没有过错,李治对妻子始终保持着尊重,所以,看上去,这一对夫妇也是十分美满的。
太宗病重,对太子放心不下,便诏令长孙无忌、诸遂良这两个他最倚重的心腹大臣进翠微宫的寝殿。两位大臣一见天子的模样,长孙无忌悲从中来。太宗用枯瘦如才的手抚摸长孙无忌的面颊,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长孙无忌更是泣不成声。当诸遂良进殿之后,太宗才断断续续嘱咐道:“朕将后事付与二卿。太子仁孝,卿等共知,愿你们善将辅导,勿忘朕言!”他又把太子召到跟前嘱咐道:“无忌遂良二臣,卿之股肱大臣,只要有他们两人在,天下事你可不必担忧!”说完这些,他长叹一声,非常疲倦地闭上眼睛,又昏睡过去。 等他再度苏醒过来时,太子和太子妃都侍立在病榻前。他便命诸遂良草就遗诏。一切安排妥当,他握住太子的一只手,又指着太子妃,对诸遂良说:“朕的一对佳儿佳妇,今托交给卿了!”说完,眼睛盯着太子,似乎还有话要嘱咐,但最后还是闭上了眼睛,享年五十三岁。(未完待续)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soso_e113:}!
谢谢分享,好好学习!!!!谢谢分享,好好学习!!!! 谢谢分享,好好学习!!!! :loveliness: :loveliness: 安排后事也是大事,没做好 谢谢分享。 :loveliness: :loveliness: {:soso_e163:} {:soso_e181:} 学习学习,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辛苦了 一世英名,也有判错的时候
谢谢分享,楼主辛苦了! 我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