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处世法宝
在近代中国封建军阀中,被称为山西“土皇帝”的阎锡山,他统治山西长达38年,真可谓名副其实的“不倒翁”。即使在阎日矛盾、阎共矛盾、阎蒋矛盾不断激化之时,仍圆通善变、老谋深算,运用“中的哲学”,像踩钢丝的演员一样“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周旋于蒋介石、共产党、日本人之间以图自保。从反共拥蒋到联共抗日再到联日反共,就是对这一思想的绝好运用。那么,“中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呢?“中的哲学”思想是阎锡山个人立身处世的哲学思想,更是他统治山西的根本指导思想,它追求儒家传统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判断事物的标准模棱两可,让人琢磨不透。具体从内涵、特点、实质、体现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1、思想内涵。“中的哲学”又叫“二的哲学”。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认为中国儒家传统之道即是“中”。中为不偏之意,不只不偏于恶,且不偏于善。“中”与仁合在一起,是天人合一之道,就是儒道。二是“中”为宇宙本体,宇宙本体为万象之母,万象皆由本体而来,且万象均是得“中”则成,失“中”则毁,反证宇宙本体为“中”,故“中”是天道,亦是人道。三是“中”是不偏、不过、不及。不偏是个部位的定点,不过、不及,是个程度的定点。处理一切的人事,能不偏、不过、不及,人类即有幸福而无祸害,人生即能得到美善” 。四是“中”即负责任,做好事。能负起责任,做好事情的,即谓之“执中”。五是“母理”、“子理”说与“矛盾对销律”、“三一权衡律”。把世间的“事理”区分为“母理”和“子理”。认为:“母理”是超时空的、永恒不变的,能够创造理论、改造环境;“子理”则只能顺从环境,是随时随地而变的。但“子理”之变是为合乎“母理”而变的。在肯定了“母理”“子理”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是不是”、“该不该”、“能不能”三原则,作为认识事物、判断问题的思维方法。认为永恒不变的“母理” 则“定事之该不该”,而随时随地可变的“子理”则“衡事之能不能”。由此推理便得出了“矛盾对销律”和“三一权衡律”两个定律。认为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何在矛盾的事物中求对,正确的做法“必须矛盾对销以得中。”这样才符合“互助互爱的人类原则”,把事情办好。“三一权衡律”是指把矛盾双方看作是两个“一”,而把矛盾双方折中、调和起来,就出现了第三个“一”,也就是“三一”。前两个“一”都“对销”了,只有这“三一”才是“真一”,才是权衡事物的标准。
2、思想特点。“中的哲学”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自存自固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二是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见风使舵,从中渔利。三是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巩固统治。四是追附形势,标新立异,独立特群,彰显个性。这些特点在山西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体现得淋漓尽致。
3、思想实质。“中的哲学”的实质即:“存在就是真理,需要就是合法”;“存在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存在”。
4、思想体现。“中的哲学”思想在处世方法上体现为“二的分析法和二的做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内部包含着相反的因素。好事可以变坏事,坏事也可以变好事。如阎锡山常说:人是有理性的,要待人以君子;人是有欲性的,要防人以小人。分辨人的理性与欲性,是二的分析方法;既待之以君子,又防之以小人,是二的做法。根据这种思想,他在干部任用上,总不使权利过分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使他们互相牵制。如在文官与武官之间、不同派系之间制造矛盾,一方面重用武官邱仰睿,邱倾向南京势力。另一方面又重用开放的文官李冠洋,李是本地势力。对邱派,他说:对南京咱们要靠。对李派,他则说:咱们与他们不同。用武官,在一个部队里也要用两个互不和睦的。对省政府各厅长的任命也是如此。这样,便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让其互相牵制、监督和竞赛,他就可以收到“兼听则明”和“扣两端而用其中”的效果,以稳固自己的统治。
阎锡山的狡猾和奸诈是出了名的,被人称为“乱世狐狸”。“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并没有给他跳来什么好运。太原解放前夕,他逃到了南京,后来又逃到了台湾。到了台湾之后,他并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用,最后病死在台湾。
谢谢你的分享,很不错。
谢谢楼主分享!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感谢分享..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学习学习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检讨才是成功之母 {:soso_e183:}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而量学则以量为中心,先看量再看价 看看 而量学则以量为中心,先看量再看价 :) 而量学则以量为中心,先看量再看价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