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 发表于 2013-10-5 17:05

日本对华投资热情并未减弱

  在中日经济界、经济学界,沈才彬的名字如雷贯耳。他曾担任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中国经济中心主任,三井物产是世界最大的综合商社,在日本被誉为“产业组织者”,几乎每一步都关系到整个日本产业在中国的布局。他年满卸任后,出任多摩大学教授,并创建会员制中国商务研究所,在日本商界持续发挥着影响力。
  与沈才彬的约访定在了安倍宣布消费税增税的前一天,沈分析称,“消费税从5%提到8%将对消费造成巨大冲击,安倍能否将其副作用降至最低,关系到安倍经济学的成败,明年将是关键的一年。”
  对于“安倍经济学”,他评价认为“已取得初步阶段性成功”、“这对中国也具有参考意义”,因为“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持续20多年通缩,日本最终如何克服,将是重要的借鉴经验。”
  对于媒体热炒的日企从中国“撤退”,沈才彬认为,“日本对华投资热情并未减弱,出现了个别企业撤退,但并不普遍。”因为“中国作为世界市场的地位,目前几乎无可取代。”在沈看来,日本对华投资出现了新特点,战略认知、投资范围、投资产业等都在转变。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沈才彬则认为,“中国真正的风险其实并非经济,而是来自政治方面。若发生政治变动,中国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就很大”。但他同时认为,“中国在2017年前应该不会发生重大的政治变动”。
  以下为新浪财经与沈才彬的独家对话。
  “安倍经济学”明年将迎来真正考验
  新浪财经:您如何看待备受争议的“安倍经济学”?
  沈:将“安倍经济学”和“李克强经济学”加以比较,便知二者恰好相反。“安倍经济学”奉行财政刺激、金融缓和(扩大信用)、经济增长;而“李克强经济学”则是不推新的经济刺激、去杠杆(缩小信用)、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结构改革。
  这主要是因为两国政策推行的背景完全不同。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了几十年,目前面临通胀、结构失衡等难题,日本则是20多年持续经济低迷,通缩顽疾久治不愈。
  从效果上来看,“安倍经济学”起了一些积极作用,已经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日本国内沉闷的空气一扫而空,信心在恢复;其次,大胆金融缓和让日元从升值转向贬值,从去年11月安倍上台到今年9月,日元贬值近20%,这有利于日本出口;此外,日本股市也从去年的8500点升至目前的14000点,高时甚至超过15000点,投资家信心在转好。
  实际上,“安倍经济学”对中国也具有参考意义。中国改革开放后,虽个别年份出现过通缩,但整体上一直通胀。中国具有治理通胀的经验,但治理通缩的经验明显不足。而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持续20多年通缩,日本如何克服,将成为重要的借鉴。
  新浪财经:“安倍经济学”潜在着很多令人担心的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或考验呢?
  沈:简单概括,“安倍经济学”面临的考验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消费税增税,从5%提到8%将对消费造成巨大冲击。1989年竹下登首次导入3%的消费税,1997年桥本内阁将消费税从3%提至5%,都加重了日本的经济低迷。所谓“失去的二十年”,其实原因也与消费税的导入和增税有关。安倍能否将此次消费税增税的副作用降至最低,需要密切关注,明年将是关键的一年。
  其次,大胆的金融缓和将加剧政府债务负担。日本政府债务对GDP比例去年就已超过237%,美国则只有106%,也远高于爆发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目前日本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潜在风险并未消除,而且可能会因为“安倍经济学”而加剧。
  此外,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在安倍执政下,日本与中、韩外交都陷入紧张对立,这必然会影响日本的出口。日元在安倍上台后虽大幅贬值,但日本出口增加不多,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华出口大幅下滑。为此,安倍需要尽快改善同邻国的外交关系。
  日本对华投资热情并未减弱
  新浪财经:去年日本年政府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让中日关系全面转冷。您对中日经济合作及今后走向怎么看?
  沈: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确实让中日关系受到全面冲击。今年上半年中日贸易比去年同期下降16%,这是中日邦交以来罕见、甚至是未见的情况。小泉执政时因其执意参拜靖国神社也让中日关系恶化,但维持了“政冷经热”,目前则是“政冷经冷”,比那时情况还要糟糕。
  拿我自己的切身体会而言,我在多摩大学开设的MBA中国商务课程,2011年是最受欢迎的科目之一,但去年履修学生人数剧减,直到今年才开始逐渐恢复。
  不过,也应该看到,日本对华投资并没有减少,更没有出现所谓“撤退”。去年日本对华投资同比增长16%,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4.3%。也就是说,日本对华投资热情并没有减弱,出现了个别企业撤退,但并不普遍。
  日本为何没有减少对华投资呢?背后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作为世界巨大市场的地位,目前几乎是无可取代的。日本对华出口占其対外总出口的约1/4,对除中国以外的所谓“金砖国家”的出口却只占其海外总出口的4%,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市场对日本的重要性。
  新浪财经:对日本而言,中国确实很重要。有意见认为,日本无法摆脱对华依赖。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对日本的依赖程度也很高。您怎么看这一问题?
  沈:准确地说,中日两国是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
  从贸易角度看,约10年前,日本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例约为15%,到了2011年已升至25%,10年间提高了近10%。10年前,中国对日出口所占的比例也是15%左右,但到了2012年则只有7.4%,10年间减少了一半。单纯就出口而言,日本越来越依赖中国,而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度在降低。
  但这只是表面认知,实际上从贸易内容来看,中国对日出口品技术含量很低,而日本对华出口品往往都技术含量较高,若没有这些来自日本的进口品,中国的重新组装再出口方面将受到很大的冲击。
  而且,从投资角度而言,显然中国对日本依赖度要更高些。日本在华企业已达到3万多家,创造的间接及直接就业岗位近1000万个,日本在华投资累计1000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中国对日投资的数额还非常小,创造的就业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新浪财经:日本对华投资目前也在转变,您认为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呢?
  沈: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大致上有三个新的特点。
  首先,对华战略认知在生变,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正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
  其次,对华投资地域,正从重视沿海转向重视内陆。这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密不可分,中国内陆的增速目前已高于沿海,且内陆地区生产成本更低。有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外资对沿海地区的投资同比仅增长1.7%,但对西部地区投资却同比增长了52%。
  此外,日本对华投资对象正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今年上半年,外资对华制造业投资减少24%,但对服务业投资却增长了12.4%。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中国制造业处于饱和状态,很多行业出现生产过剩。与美欧日相比,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很低,目前统计显示只有44.6%,而日本的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超过74%。外资进入中国服务业的余地仍很大。
  中国真正的风险来自政治方面
  新浪财经:目前日本国内又出现了新一轮普遍唱衰中国经济的悲观论调。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其依据是什么?
  沈:担心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陆,这是当下日本经济界、经济学界的主流意见,很多人都担心中国经济形势会向坏的局面转变。
  但增长率下降多少算“硬着陆”呢?目前并没有统计,普遍认为若经济增长或一年内骤降5%,就可称为是“硬着陆”。以此来分析的话,实际上中国在过去的50多年间,已经出现了3次硬着陆,分别是1967年、1976年、1989年。这三次硬着陆的共性就是都发生在政治风波的年份,全部都和政治问题有关。
  也就是说,中国真正的风险其实并非经济,而是来自政治方面,若发生政治变动,中国硬着陆的可能性就很大。但我认为,中国在2017年(权力交替年)前应该不会发生重大的政治变动。至于债务也好,泡沫也好,其实目前都是可控的,当然需引起足够的警觉。
  (本文作者介绍: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著有《柳井正与优衣库》。)

勇强888 发表于 2014-6-26 12:48

楼主辛苦,谢谢分享!

勇强888 发表于 2014-6-26 15:56

楼主辛苦,谢谢分享!



































大山子 发表于 2014-10-24 11:01

不支持都不行。{:soso_e113:}

王者之道 发表于 2019-1-31 07:30

感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对华投资热情并未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