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地方融资存量的另类出路
中国经济的存量资产盘活是个伪命题。一听,这个雷人的观点似乎充满另类悬疑,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却不无道理。最近披露的一系列数据表明,2008年“四万亿”投资所形成的存量资产,主要体现在形形色色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些资产的盘活需要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根据各方面披露的信息估计,当前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债务总规模,已经从2008年底的不足两万亿元暴增至十万亿元。这些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从法律范畴上属于企业融资,并非标准意义上的政府直接发债融资;但是,其利用的却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信用,很多都有诸如地方政府财政、人大等机构的信用担保。地方政府实际上是在经营城市,把财政收入作为现金流担保,进行金融杠杆扩张,达到拉动本地GDP的目的。
这就不难解释市场或者说地方政府,为什么这么期待2014年能够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因为始自2010年底的央行银行间去杠杆,已经让很多地方政府资金成本高企、现金流堪忧。2013年年中的流动性收紧,更是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尝到了“央妈”的厉害,拧紧顶端的货币供给阀门,除了测试全社会的资金链条抗击打能力,更直接导致2013年下半年整个债券市场价格的下跌。我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价格也将随之飙升,年化平均融资成本早已超过10%甚至15%。
现金流不足的问题在房地产泡沫严重的城市更加突出,因为预期中的房价上升没有如期而至;加之经济周期下行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进口煤价全面低于国产煤,资源型城市的投资扩张戛然而止。最新出版的《财经》杂志披露,“鄂尔多斯、包头、江浙等地利用年利率高达20%的短期借款弥补资金缺口,这恶化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状况。”要知道,20%的资金成本意味着地方政府饮鸩止渴,只能加剧未来资产泡沫破裂带来的冲击波。
很多人喜欢把地方政府盲目债务扩张上升到道德高度,我并不认同。在全世界,地方政府都承担着相当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职能,城市基本服务功能的提供,也需要城市政府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支撑,最近发生在发达国家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底特律市政府的破产。因此,中国需要做的并不是彻底扼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是通过立法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和信息披露,最终实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最大化降低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的目的。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地方政府“财政投资业务外包”模式,即通过独立运作的投资银行(在中国称之为“证券公司”),将规定期限内的市政投资和收入进行“类公司”运作。实际操作中,在每个财政年度,地方政府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地方政府财务服务中介机构(LGFA,Local Government Financial Agency),并签订年度资金操作协议,规定资金运作目标,排定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的时间表和成本,最终靠资本市场来监督地方政府融资行为,降低总体融资成本。
中国过去三十年,走的是一条增量资产货币化的道路,地方政府的投资杠杆越高,基础设施越完善,资本积累就越大,经济发展也就越快。但是,随着人口结构和收入水平的变化,中国的资产价格全面爆发式上涨已经结束,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已经透支了未来几年的涨幅,资本逃离实体经济造成城市产业“空心化”,地方政府债务盲目扩张所积累的大量存量资产,蕴藏着巨大减值风险。
但中国金融服务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中国资本市场并没有提供坏账市场化消化的通道,地方政府的存量资产证券化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也是本文伊始关于“中国存量资产盘活伪命题”的根本逻辑。在过渡阶段,坏账压身的地方政府唯一的出路就是大胆创新,通过“壮士断腕”般的决心,组织各方面资金和金融中介,通过结构化的产品设计进行债务“期限置换和信用置换”,以争取时间重新“做实”城市经济,最终走出经济周期的死循环。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美德。
谢谢楼主的分享!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谢谢楼主的分享! {:soso_e163:} 谢谢分享,周末愉快。 收下了,同时感谢楼主无私分享! 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攀比。 苹果最光辉的一刻就是砸在牛顿头上! “楼主,打5毛钱的酱油。 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攀比。 刻苦训练、深刻领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是成为专业短线高手的惟一途径。除此之外绝对没有第二种方法。 为了晋级,我将努力灌水。 http://att.178448.com/forum/201312/06/120510yetsileatyuiaet0.jpg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自己未化妆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