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h0g8 发表于 2015-5-9 16:19

转载]中国十八怪集合3

新疆十八怪
【敬酒歌声不外卖】每当你来到新疆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或者是碰巧见到蒙古族人喜庆的场合,你就很

容易被他们热烈而独特的敬酒礼节深深吸引。蒙古族人的敬酒方式跟汉族和其他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

敬客人喝酒,不讲什么客套话。我们通常在汉族同胞的宴席上听到的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抿

一点;感情铁,喝出血。”“看得起就干一杯”等等的词语,在蒙古族同胞中是听不到的,他们全然是用

一边唱歌、一边敬酒、即兴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对尊贵客人的诚挚、淳朴的感情。每当远方的客人来临,

他们首先会在敖包(又称“鄂博”,是蒙古族群众拜奉神灵的地方)或毡房中敬酒接风。这时,会有三五

位蒙古族姑娘和歌手恭恭敬敬地站在你的面前,唱起优美动听的蒙古民歌,一曲既罢,她们就把手上放着

酒杯的托盘,高高地举过头顶,半屈膝地献给客人满杯的美酒,然后又不停地唱着歌儿,直到客人把酒喝

干,歌声才停下来。这些“敬酒歌”曲调婉转,歌声甜润、嘹亮。歌词充满了尊敬、祝福、吉祥的意思,

让你情不自禁地躬身接过酒杯,即使你平时很少沾酒,这时也会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假如你已经知道蒙

古族人的风俗,你此时就会学着蒙古族人的规矩,先用中指沾一滴酒弹向天空,以示敬天;又沾一滴酒弹

向大地,以示敬地;再沾一滴酒弹向主人,以示忠诚;然后才举杯把酒喝干,以表示你对主人的尊敬和感

谢。蒙古族人这种以歌敬酒的方式,在宾朋酬酢中几乎是无处不有,他们迎接贵客时要唱歌劝饮“下马酒

”,送客人上路时要唱歌劝饮“上马酒”,尽管许多歌词你听不懂,但你完全能体会到主人的深情厚意。

至于蒙古族人在举行婚庆或节日喜庆时,那更是个个豪饮,人人善歌,在歌中碰杯,在酒中赛歌,淋漓尽

致地表现了蒙古族酒文化的魅力。
【鞭子底下谈恋爱】你听说过“姑娘追”吗?你亲眼看过“姑娘追”吗?原来,“姑娘追”是新疆哈萨克

族的一种马上竞技活动,它富有青年男女交往中的纯真而又浪漫的生活情趣,它有时候就是纯情男女相爱

的一场喜剧。你如果来到天山、阿尔勒山中的牧区草原参观旅行,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同胞,会很乐意为

你展示本民族的奇风异俗,让你一饱“姑娘追”的眼福。哈萨克族,在新疆十三个主体民族中,人数居第

三位。他们主要居住在天山北麓风光绮丽的山体、草原中,也就是现在以伊宁为首府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和沿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一带。在每次传统的竞技比赛场上,最

精彩、最激动人心的还是“姑娘追”,它往往是全场比赛的压轴戏。“姑娘追”据说是上古“追姑娘”的

风习演变而来,至今既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娱乐项目,又是小伙子找对象谈情说爱的好机会。参加者一般

都是未婚的青年,一男一女搭成对儿。比赛分“去程”、“回程”两段。比赛开始,男女双双在去程上并

辔徐行,这时,小伙子可以毫无顾及地向姑娘倾吐心曲,甚至调情挑逗,姑娘羞到耳根发烧也只能保持沉

默。到了终点,双双勒转马头进入回程的一瞬间,小伙子立即扬鞭催马,拼命逃奔,那温柔的姑娘忽然之

间竟变成了个沙场女将,飞马猛追上去,一靠近小伙子,就挥鞭狠狠地抽打,这时小伙子是绝对不能还手

的,如果这位姑娘对小伙子心中有意,自然会手下留情,只见皮鞭子老在空中转圈子,却总是落不到他的

身上,即使是轻轻落在小伙子的身上,也只是她表达对小伙子情感的示意。如果那小伙子刚才言语轻佻,

惹恼了姑娘,这时姑娘就会用鞭子狠狠地“报复”一番,那连珠式的劈里啪啦的皮鞭,直打得小伙子抱头

“鼠窜”,“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此时赛场周围男女观众都会笑得前仰后合,还呐喊助威,大叫:打

,打,打!这种游戏有时会激起一些大叔大婶们的兴致,也会相邀上马,玩起了“姑娘追”,回味年轻时

候的风采。这一来,赛场的气氛就更加高涨了,那两位大叔大婶诙谐的表演惹得人们大笑到捂往肚子“唉

呀,唉呀”的叫唤。这真是:哈萨克风俗实在怪,鞭子底下谈恋爱!
【达城姑娘把妹带】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一曲《达坂城的姑娘》,唱红了全新疆,全中国。无论你在哪里,

只要听到这首旋律优美、歌词诙谐、俏皮的维吾尔民歌,就会想到新疆,想到达坂城。你听:“达坂城的

石路硬又平,西瓜呀大又甜哎,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你要想嫁人,不要嫁给别人,

一定要你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儿来。”好一个浪漫、迷人的达坂城!那么

你知道达坂城在哪里吗?原来达坂城就在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路途上,是穿越天山壑口之间的一个村镇,

汽车、火车都经过这里。古代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中道必经的驿站—白水镇,现在是乌鲁木齐市新成立的达

坂城区政府所在地、正在建设中的新区镇和新辟的旅游点。这里周围有雪山、牧场、草泽和柳林,风光瑰

丽,村中世代居住着回族、维吾尔族,民族风情十分浓烈,民族姑娘又长得很俊秀。所以60多年前年轻的

王洛宾就曾为它放声歌唱。如今,多情的达坂城人不忘王老先生的深挚情谊,为他立起了雕像,还正在建

造一座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奇怪的是,这个古丝路必经的村镇,却是一个著名的老风口,当地民谣这样说

:“达坂城,老风口,大风小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这里每年的大风日,平均有148天,

多时达到200多天。然而达坂城人不怕风,而且“无风盼有风”,据说是因为这里水多草密蚊子多,不刮风

,蚊子咬人叮牛马,刮起风来把蚊子都刮跑了,人和牲畜更舒服。还有,这里地处天山脚下,扼进出天山

的关口,北去是达坂城——柴窝堡盆地,一马平川直达乌鲁木齐市;南去越过天山,就是吐鲁番盆地。隔

了一道山,南边吐鲁番热得满身大汗,北边古轮台(乌鲁木齐,唐代有轮台县之名),冷得直打哆嗦。前

清有一位流放到新疆的官员叫史善长的,就写了一首诗《过达坂》,来形容达坂城这样的气候特点:“山

路却平平,中分南北界,其上盘查关,客到停车盖,关北属轮台,白战雪不败;关南土鲁番,二月桃花卖

。行人将过山,绵裘各备带,山头互易衣,慎莫笑侈汰。咫尺异炎凉,咄咄事称怪;造物故逞奇,不管人

学坏。”达坂城的村民,大多是回族和维吾尔族,也有少数汉族人,他们农耕放牧,和睦共处。这里的回

民自称“回回”。传说很早以前波斯商人来中国经商,看中这块商路驿站风水宝地,便在这里同本地人结

婚,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根据史书的记载,我国唐宋时期就有了回族的先民,他们包括来自阿拉伯、波

斯、中亚的商人、使臣、学者和我国的汉人、蒙古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融汇而

成,北宋时已有“回回”之称;至明代,“回回人”已逐渐形成回族的共同体,并不断发展壮大;至清代

,回族已遍布中国大地。新疆的回族,有的就是本地原有的回回人,但多数是在元、明、清时期,作为戍

边军士或垦边移民而从内地进入新疆的回回人。像达坂城这样位于交通要冲的小绿洲,很容易成为他们乐

意长留久安的地方。达坂城由于回族人较多,回族的风土民情也就比较突出。旅游者在这里停车歇足时,

最受吸引的就是那满街的回族风味小食档,什么羊肉拌面、炒面、烩面、打卤面、锅贴、饺子、包子、馄

饨、油糕、凉粉、凉皮子、粉汤、糖酥馍、麻花以及手抓羊肉、黄焖羊肉、羊肉抓饭等,真是应有尽有,

数不胜数,让你大饱口福。其中的油炸大豆,又脆又香,是达坂城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游客不妨一尝。
【吃的烤馕像锅盖】在新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馕,吃到馕。因为馕是维吾尔族人的主要面食

。“馕”,是维吾尔语,意思就是烤面饼。维吾尔人宁可一日无米饭,而不可一日无馕。在农村、集镇,

几乎家家都有烤馕的馕坑,妇女个个都会打馕(新疆人把烤馕叫“打馕”)。馕坑就设在庭院或家门口,

它是用和入麦草或羊毛的黏土做成的烤炉,形状很像一口倒扣的宽肚的大水缸。烤馕时,先将干柴放在坑

内燃烧,把坑壁烧得烫热,然后将擀好的饼形面坯贴在坑壁上。擀面时可以根据需要擀出像圆凳子面大小

的薄馕坯,也可以擀出像碗口大的小馕坯。馕坯上可以抹点食油、撒些芝麻、葱花,烤出的馕更脆更香。

由于馕是烤熟的,含水份很少,在气候干燥的新疆,存放十天半个月都不坏;如果是油馕(揉面时和入食

油),还能存放一个月左右,泡水变软,仍极好吃。所以维吾尔老乡出远门,会在腰上的布兜里装进几块

馕;坐火车去内地,也常常带着一提包的油馕,一路当主食,省钱又方便。馕,不但维吾尔人爱吃,新疆

各兄弟民族,包括汉族人都爱吃,因此,城镇的饭馆、食堂都有馕卖,而且烤馕的作坊、摊点布满街巷,

几乎是十步一铺、五步一摊,边烤边卖,生意红火。那馕坑边的货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馕:有小油馕、大

油馕、肉馕(面坯中和入羊肉丁、葱片、佐料)、葱花馕、芝麻馕、窝窝馕(边厚内薄,中间有个小窝洞

)和大如锅盖的“馕中之王”艾克曼等等。据说,这些用小麦面做成的馕有50多种之多。南疆农村巴扎(

集市)还有卖玉米面烤制的包谷馕,颜色金黄,别有风味。维吾尔人吃馕有个很重要的规矩:无论吃什么

样的馕,都必须先把每个馕掰成几片,大家一片一片地吃,绝不可以拿起一整个馕往嘴里啃,也不可以用

刀子切开来吃。为什么呢?有人说,这是维吾尔族崇尚团结互助传统美德的表现,一个馕掰开大家吃,表

示一家人一伙人同心同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维吾尔人还把馕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征。比如,男方

向女方提亲,作为见面的礼物,就有衣料、盐、方块糖,还必须有5个馕。在结婚仪式上,要安排一位姑娘

,双手捧出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盐水,盐水里泡着两块小馕。姑娘就站在新郎新娘中间,让他俩抢着

吃下这两块象征着情爱融洽、甘苦共尝的盐水馕。此时,新郎新娘争先下手去捞碗里的馕,谁先捞到馕,

就表示谁最忠于爱情。“该出手时就出手”,抢馕,就成为婚礼中的第一个高潮。
【大盘鸡里拌皮带】当你从乌鲁木齐市出发,沿着312国道东南行40多公里,经过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

穿过柴窝堡小镇时,你会惊奇地看到道路两旁一排排的食肆门前,都在招牌上写着同一道菜—大盘鸡。据

说,这是近几年新疆最风行的时尚饭菜,它已经同新疆烤羊肉串一样出名。而这道菜的“发祥地”就是柴

窝堡,所以它最早的名称叫“柴窝堡大盘鸡”,后来人们就干脆叫它“大盘鸡”。你既然有缘路过此地,

而且又因长途行车而饥肠辘辘,那何不在这里停车,一饱口福!大盘鸡,确确实实是用大盘子装又鲜又嫩

的炒鸡块。满盘子是艳艳红色—爆红的鸡块配上鲜红的辣椒,发出诱人垂涎欲滴的浓香。制作大盘鸡的主

料是当地不大不小的土鸡或肉鸡。制作的方法颇有讲究,但并不复杂。首先将一只刚刚宰杀去膛、清洗干

净的鸡剁成拇指大的鸡块,然后用糖浆拌和上色,置入油锅中用猛火爆炒,待鸡肉将熟,即加入葱、姜、

蒜、茴香、花椒、盐、味精等佐料,再放入半盘干红辣子,反复翻炒,直至鸡块入色入味,然后加入高汤

,用文火炖数分钟,再加入与鸡块大小相似的土豆块,再炖15分钟,便可起锅盛碟。起锅前若能加进少量

啤酒,味道就更鲜美了。这道菜趁热上桌,流光溢彩,香气逼人,鸡块、土豆都极细嫩,麻、辣、咸、甜

、香,五味俱全,十分爽口。等到客人把鸡块、土豆快要“消灭”干净时,店家会及时端来一盘像皮带一

样宽、长、薄的面条,倒入原大盘里,跟鸡汁拌匀,面片都变成酱红色。这时吃起来,面片咸、甜、辣、

香,特别过瘾。如此简单的一餐,真正是色香味俱佳,既营养,又饱腹,又省时,吃了还想吃。如果吃大

盘鸡再加一瓶“新疆啤”,就更是十足的新疆风味、新疆快餐了。
【风吹石头砸脑袋】一提起大风,人们就可能联想到沿海的台风。然而,你可知道,新疆一些地方刮起的

大风,到了顶级时,其猛烈之势竟不亚于沿海的台风。新疆人把这些大风区统统叫做“老风口”。当你沿

着312国道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旅行,汽车穿过后沟来到小草湖一带,首先迎接你的就是呼呼怒吼的西北风

。人们调侃说,这里的大风一年只刮一次:“从春刮到冬”!类似这样的大风区,著名的还有吐鲁番西北

边的“三十里风区”,哈密十三间房附近的“百里风区”,乌鲁木齐南郊的“达坂城风区”,以及克拉玛

依的“魔鬼城风区”等等,它们每年中刮八级以上的大风日就有100天左右。据气象资料记载,1962年在“

三十里风区”一带曾刮过风力超过十二级的大风,一时之间,天昏地暗,席卷着砾石泥砂的狂风将吐鲁番

大河沿火车站的货物一股脑儿都刮到戈壁滩上,一整列火车的车箱被掀翻,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被整座

推倒,过往车辆的玻璃门窗被砸成碎片,车厢迎风面的油漆被挫磨成光板铁皮……这场大风造成了几亿元

的损失。新疆这一类的大风口,一般都处在山口隘道处,每年开春的4月和入冬的10月,由于冷空气的入侵

,气候骤变,极容易引发大风。这个时候,只要乌鲁木齐预报冷空气入侵、骤然下雨下雪或风雨交加,人

们就会想到那些处于“老风口”的交通要道上,此时已进入了避风警戒状态,车辆一律停驶,以保证人畜

的安全。降伏风魔,变害为利,这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一项梦想。也许,今日沿海台风的巨大风力还没有被

人们所利用,而在新疆却已在进行着对狂暴大风的风力利用的科学试验。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相继从丹麦

引进了大风车和风力发电技术,又从德国、芬兰引进风力发电机组,在达坂城柴窝堡建造了第一座风力发

电厂。当您乘坐火车、汽车经过这里时,在你眼前出现的由无数整齐排列、不停旋转的高大风车所组成的

10多公里长的风景线,会让你不禁啧啧称奇。天山脚下这座风力发电厂装机容量已近8万千瓦,是亚洲最大

的风力发电厂。它发出的电力已经和乌鲁木齐的火力发电并网,大大增强了新疆中心地区的电力供应。
【胶鞋套在皮靴外】“睛天刮风一身土,雨天化雪两脚泥”,这是旧时乌鲁木齐人形容这座老城卫生面貌

的一句俗话。在四五十年前的乌鲁木齐,到处是低矮的土房和泥巴街巷,夏天风起尘扬,沙土扑面,春秋

融雪下雨,满街泥浆,上街回家,皮靴上(穿长统皮靴是新疆兄弟民族的传统习惯)沾满烂泥。由于少数

民族家里喜欢铺上漂亮的地毯,挂上壁毯布围,为了不让皮靴上的泥浆弄脏地毯、陈设,进门要脱下长统

皮靴,感到很麻烦。于是,人们想了个窍门,在长统皮靴的脚掌处再套上浅腰的胶鞋,出门走路,泥水沾

在套鞋上,回家进门将套鞋脱在门边处,只穿着干净的皮靴进屋,既不会弄脏地毯,又不会溢也汗脚异味

,真是一举两得。这个保洁妙方,日久天长形成习惯。现在,尽管乌鲁木齐所有街道都已铺上水泥、沥青

,高楼大厦代替了昔日的泥屋土房,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但是到了初冬晚春的下雨融雪天,在街上来去踩

水踏雪,仍在所难免,因此兄弟民族同胞仍然看好“胶鞋套在皮靴外”,出门不忘套胶鞋,而那双经常穿

着的高统皮靴则总是保持着光洁锃亮的外表。
【猪字不要随便说】当你来到新疆,不管是在哪个城镇,都会看到许多饭馆、食堂的招牌上写着“清真”

两字,这表明它们都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兄弟民族经营的,是专供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饭菜

的食肆。它们与汉族饭馆、食堂的主要区别就是:这里绝对不使用猪肉、猪油做饭菜,因为信仰伊斯兰教

的兄弟民族,传统上都把猪、猪肉、猪油以及煮炒猪肉的锅,盛过猪肉的碗具,甚至是夹过猪肉筷子,都

当成禁忌之物。原来,伊斯兰教中有“七禁”之律,教徒不得违逆。所谓“七禁”,就是:禁拜偶像、禁

食利息、禁奸非、禁谎言、禁赌博、禁饮酒、禁食豚(即猪)、犬、动物血、自死以及未经以真主的名义

宰杀之动物。其中尤以饮食这一禁律最为严格。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有四处提到不许吃猪肉。据说,

伊斯兰教的发祥地阿拉伯半岛一带,最早的居民以牧放牛羊等食草动物为生,不养猪狗,他们认为猪这种

圈养物,什么残羹烂菜都要吃,垃圾堆中也拱嘴,实在是肮脏而讨厌之物。这种观念在穆斯林中一直传袭

下来。他们不但禁食猪肉,而且听到“猪”字也会感到不愉快。因此,为了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汉

族同胞与穆斯林同胞交往时有意回避这个“猪”字,把猪肉叫“大肉”,把猪油称“大油”,把猪肉店牌

子改为“大肉店”。以“大肉”代替“猪肉”,这已是国人约定俗成,一听就懂的了。所以,当你进入这

些清真饭馆、食堂时,千万不要点什么猪肉菜、猪油点心;与穆斯林朋友来往,也不要随便提到“猪”字

;甚至你在穆斯林聚居地停留,也切不要在水源处洗手濯脚或涮洗碗具,以免被穆斯林朋友当成是不自重

、不礼貌的行为。


李京洋 发表于 2015-5-9 16:36

好!!!!!!!!!!!!!!!!!

露露露露露露露 发表于 2015-5-9 22:15

早穿棉,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冬东兆 发表于 2015-5-10 11:05

谢谢分享了

红烧五花肉 发表于 2015-5-10 18:40

中国十八怪集合

曲径通幽1 发表于 2015-5-10 21:37

谢谢分享,辛苦了

园点 发表于 2015-5-10 22:25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soso_e181:}

王者之道 发表于 2019-3-1 19:05

感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中国十八怪集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