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716|回复: 3

坨理论一s's'b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2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自然界有一种现象。泥巴会结成泥坨,泥坨太大了,又会分崩离析成泥粉末。在一定条件下,泥粉末又会结成坨。天上的鸟会集合成群,水里的鱼也会集合成群,人类居住的城市是个,农村的村庄也是个。 这些自然界形成的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消亡的?这些之间的关系……这有得让人研究了。

284-1 股价两坨论

你看在股价走势图上,一些K线也会结成,这些 的形态形形色色、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分买卖两个。也就是庄家买进股票形成的K线密集区,叫底坨,庄家卖出股票形成的K线密集区,叫顶坨。如(图284-1)中,假如庄家在股价10元的区间收集筹码,形成底坨,用圆圈表示。经过八个月的运作,股价涨到18元附近,庄家开始卖出,形成顶坨

当庄家出货完毕后,筹码集中到散户手中,表现为顶坨高高挂在高价区。经过漫长的层层换手割肉(假如八个月),股价又回到10元附近,也就是底坨的价位附近,如果有庄家又看上了这个股票,就再次收集筹码,再次拉升到顶坨去,如此周而复始、循环运作,就是“股价两坨论”,见(图284-1)所示。

在实际股价走势中,从“底坨”到“顶坨”之间还有一系列,是股价上升过程中中间继续状态形成的坨,我们称之为上升中继坨,它们可能是一个大,也可能是几个小的集合。从“顶坨”到“底坨”之间也有一系列,是股价下跌过程中中间继续状态形成的坨,我们称之为下跌中继坨,它们可能是一个大,也可能是几个小的集合。这就是“股价四坨论”,见(图284-2)所示。

图284-2 股价四坨论

图284-3

图284-4

图284-5

小结:由于【坨理论】内容较多,我们不得不拆分开来逐步练习,这样把每个部分搞懂,才能够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

【股价两坨论】:就是说一只股票庄家建仓需要在一个区间震荡,建仓需要时间和空间,所以必然形成一个成交密集区,这个成交密集区就是【底坨】,底坨是庄家建仓的坨。

那么庄家建仓之后总要拉高出货的吧?拉高到高位之后的出货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在高位形成一个成交密集区,这个成交密集区就是【顶坨】,顶坨是庄家出货的坨。

好了,假设庄家在【顶坨】出货完毕后股价跌破顶坨底边线,那么股价经过漫长的下跌,将逐步回到原先股价底部区域的那个【底坨】附近,从而完成一轮股价涨跌循环,这就是【股价两坨论】,它是客观的庄家行情运作模式,庄家只能低买高卖,不管他如何变异,这【股价两坨论】都适合用来分析股票。

用几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建仓是个过程,需要时间空间,所以必然有【底坨】的形成。出货也是个过程,也需要时间空间,所以必然有【顶坨】的形成。

【股价四坨论】:庄家在建仓完毕后,拉升一只股票的过程中,总是需要在途中震仓洗盘的,他不希望太多的跟风盘寄生在自己身上,他不希望获利盘的获利程度过高,否则不利于自己后面的拉升行动,这就有形成【上升中继坨】的必要性,上升中继坨可小可大,这根据庄家洗盘的需要灵活变异,没有必定的模式,如果庄家不洗盘的直接拉升,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这样的股票不多罢了。

那么在下跌过程中为什么需要形成【下跌中继坨】呢?原因是庄家不希望散户全部高高套在最高价,他希望部分筹码能够位移到下跌中继坨这里来,在这里进行筹码换手,让其他散户来承接,高位的散户割肉下来,这样才有利于向他预期的建仓低位继续行进,否则下跌将失去动力(套牢过多不肯割肉将不利于杀跌的继续),如果散户套牢深重到不肯割肉,庄家以后怎么建仓呢?所以这就是形成下跌中继坨的必要性。

用几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上升中继坨】和【下跌中继坨】是行情发展的需要,具有【上升中继坨】和【下跌中继坨】的股票,其行情发展才更加健康,上涨行情才涨得高,下跌行情才跌得深,从而为庄家低吸高抛服务。

在具体的运用中,【坨理论】也要灵活掌握,比如庄家会根据指数震荡情况自然构筑一个坨,本来只应该有一个上升中继坨的,因为指数正好下跌,所以被迫构筑一个坨,就好像(图284-5)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在2007年的行情中比较普遍。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5-5-12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19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分享!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海明灯官网 ( 京ICP备18020431号 )

GMT+8, 2024-11-20 23:20 , Processed in 0.089525 second(s), Total 10, Slave 1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