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益的父训
浪荡子鲁滨逊呆呆地看着无边的大海,回想起自己如何流落到这个荒岛上的噩梦般的经历,再想一想深渊般的未来,不禁悲从中来,嚎啕大哭。他突然想起离家出走前父亲泪流满面地对他说的话,自己今天的下场父亲早就预见并提醒过他,但一切都悔之晚矣。当他终于意识到父亲的话是对的时候,那些话对他已经没有用处了。 查尔斯.汉迪说,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该走哪条路时,我们已经没有机会选择这条路了。有很多真理就像父亲的话一样,总是在不正确的时候显示出其无比的正确性。每一个父亲,尤其是那些自认为阅历丰富、成就卓著的父亲,在对儿子发布“父训”的时候,体会到的常常是悲哀或愤怒。对自己那些包含着大量真知灼见的话,儿子往往无动于衷,甚至反唇相讥。很多父子间的对话,就像是两个遵守不同币制且没有汇率结算体系的人进行价值交换一样,没有可能。 美国大众心理学家格雷把分别遵循两种话语体系来自说自话的交流,称为火星人与金星人之间的对话。这样的悲剧或荒诞剧持续不断地发生在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子女、上司与下属、厂商与消费者、政府与民众之间。强势的一方的基本诉求是事实的正确性,弱势的一方基本诉求是姿态的正确性。双方在互不承认对方说话的前提下据理力争,纷争和伤害由此产生并愈演愈烈。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冷笑话。一个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儿子,你不应该这样懒惰下去了,林肯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帮他爸爸在农场里干活了。”儿子歪着头对父亲说:“爸爸,我记得林肯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当上美国总统了。”父亲以为自己说出了真理(的确,他没有撒谎),但那是自己价值体系下的真理,在儿子的价值体系下,这个“真理”听起来就是一个笑话。 郭士纳刚进入IBM担任CEO时,已在IBM工作多年的哥哥这样提醒他:你说的每句话都会被人们极为仔细地解读,人们不会像做判断题似的单纯地判断你的话的对与错,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你这样说话表明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父亲对儿子说话时往往忘了,儿子不是在对你的话作判断,而是在对你本人作判断。你首先要做而且始终要做的,是让儿子认可你这个人而不是认可你的话。你的话的最终价值是你这个人与你说的话的乘积。无论你的话的真理性有多大,如果在儿子眼中,你这个人的价值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那你的话就没有价值甚至是负价值。 朱自清的《背影》可以看作是一个关于父子沟通的经典案例。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朱自清也正是处于拙于、羞于向父亲表达感情的年龄。深深触动朱自清的,不是父亲某句话或某个表情,而是既无言语又无表情的背影。 身为人父,由于其强势位置和自以为“为了他好”的初衷,极容易养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话习惯和“己所欲,施于人”的行为习惯,很少意识到儿子的“无权势者的权势”。 在教育孩子时,强势的父亲常常是以提要求始,以发牢骚、发脾气终,全然意识不到自己对儿子的教育,不过是各种负面情绪在儿子身上的定期发泄。他意识不到,自己对儿子的不满不过是心理学所说的“投射反应”——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某一缺点、缺陷深感自卑和自责时,他极易并且乐于在别人身上放大性地发现这种缺点或缺陷,在自己处于强势的时候,他会对之严加斥责。 强势者自以为在一次次的“发飚”中构筑着自己的权威,浑然不知在无权势者眼中,自己早已是一个不断自我丑化、自我作贱的病人。谢{:soso_e176:}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soso_e181:} 感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