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才能真自由
自我实现,是每一个人的终极追求,所以在任何时代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追求人生的成功。尤其,是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别人的成功会赤条条的站在自己的面前,自己的不成功也会赤裸裸的站在别人的面前,让人好不尴尬。当然,也是就更加的催人奋进。
于是,今天的人们,毫无疑问的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人们,都更加渴望成功,更加积极的追求成功。
但是,当我们仔细的去观察这种所谓的成功的时候,却可以在很多人身上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
虽然,每个人追求成功的根本目的,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但是,人们通常却是按照以下步骤来完成这一个过程的:
n 第一步,先以对自我天性的巨大摧残,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痛苦为代价,换来所谓成功;
n 第二步,用通过成功所获得的社会通用货币,再来换取所谓的快乐。
由于,这一过程是如此的具有普遍性,还被人们总结成了一句千古流传的励志名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但是,老子却微微一笑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
“朴”的本意是没有细加工的木料 。就像一个原生态的人一样,但是由于这种“朴”是人与生俱来的,因此也必然是与人高度和谐的,所以当它凸显出来——散——之后,就会成为一种最有用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成器。
我们今天,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对自己进行着精雕细琢,无外乎就是要成器。却不知道,自一个人可能成就的最大的器,就潜藏在他自己的天赋之中。发现它,找到它,实现它,就会成为大器。
否则,一味的按照各种别人或者自己预设的目标,去塑造自己,看似在实现自我,其实只能是把自我的精神天地压缩在极小的空间,知识面越来越窄,兴趣越来越单调,生活越来越枯燥,最后导致的是精神的平庸化与冷漠化。即使有所成就,也不过是个小器,而且通常还并不能让人从中获得直接的快乐。
所以,老子说: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事实上,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由的渴望,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冲破局限的冲动,或者说是对局限的恐惧。
但是,人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往往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占有新的知识与技能,来实现能力上的拓展。
形象的说,就像是不断地往自己身上增加功能模块,幻想着以此来扩大自己的适用面。却不知道,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扔到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中,去一次又一次的品尝挫败的滋味,一次又一次的消磨自己的自信心罢了。
所以说“为学者日益”,每天都在增加所谓的能力。但是在老子看来,这并不是“闻道者”应有的行为,或者说这并不是让人能够体悟大道的途径。
因为,如果以增益的方式,来追求拓展。那么,所有的“益”就都是一种占有,都会因为与某种特定的利益产生关联,而让人执着不舍。
换言之,带有特定目的地去寻求增益,那么就会对得到的内容产生占有的欲望。在获得一定限度的拓展的同时,也是增加了人生的羁绊。通俗的说,就是提得起来放不下。
所以,所谓的“损之又损”,并不是损去增益的内容,比如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拓展等等,而是要损去寻求增益的主观性,目的性,或者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要损去其中的功利之心。这就涉及到对老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无为的理解问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为”中的“为”字,在《道德经》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应当读作四声。所谓“无为”,并不是对行为本身的否定。所以说,“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天下就大治了,那是不可能的。“无为”强调的是无我无私,无主观故意性,无特定的目的性。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句话,看的很清楚。“无为而无以为”所谓“无以为”就是没有主观目的行为。
所以,老子从来没有否定积极的行动,而仅仅是否定行为中的功利性意图。
打个比方说,所有的“为”——功利性的目的,就像一幅变色的眼镜,会使人无法再看到真实的世界,更看不到真实的自我。所以,必须要“损之又损”实现“无为”。
“取天下,恒无事”就是“无为”的结果。这个“事”包括两重含义:
第一,是外来的事。因为天下人人都想得,因此在“取天下”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各种冲突性事件。
第二,就是自身的作为。因为天下是如此的繁杂,因此要取得天下,通常需要精心的谋划,努力的实践许多各种各样的事。
然而,这些事归纳起来,都是一种事,那就是各种不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我与我之间的不和谐,造成冲突的表现。
形象的说,就像一条在小溪里,人为的放进去一些石块,就会破坏水流的顺畅,溪水就会和石块之间冲撞出一些浪花来。这些小浪花,就是“事”,没有石块就没有浪花,没有浪花就是没有事。
而“损之又损”的对象,事实上就是这些能够激起小浪花的石头,去掉这些惹“事”的石头,我们的人生就会“恒无事”,就会始终都欢乐的流淌着。
所以,老子的生命智慧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无为”这两个字。
因为,无为才能无我,无我才能拥有真我。拥有真我,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所以,不能将老子的思想,简单的理解是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恰恰相反,老子的思想中,充满了积极的因素,只是老子的积极,不是志在必得,全力以赴式的积极,而是讲求实效的,充满智慧的积极。
http://mmbiz.qpic.cn/mmbiz/QyzEkFq2ILWmYoQh3vndj7hGYvWMDnhPnpBiacynn50JCfarfFPT5U0L02ria3XhuBx4yiadho6m8bgOwDVbk5mUg/0?wx_fmt=jpeg
谢谢你的分享! {:soso_e160:} {:soso_e160:} 谢谢{:soso_e176:} 谢谢分亨。 太高境界了!万赞! 感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