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祛湿的方法包括化湿、
燥湿、利湿、渗湿等,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和不同类型的病症。
脾
胃病症多用燥湿法。
燥湿药多具苦味,药性有寒温之别,分别针对寒湿和
湿热所致的
中焦脾胃病症。
清热解表多用化湿法。化湿药多为辛温
芳香之品。湿邪在上焦或在表者,表现为怕寒、低烧、头重而胀、肢体酸软沉重、胸脘胀满等。用香薷、
扁豆花、厚朴花、
藿香等芳香类的药可以解表化湿,代表方剂香薷饮、藿朴夏苓汤。
当湿与热相结合,会导致
发热、口渴、咽肿、尿赤等,这时需芳香化湿药与清热解毒药并用,代表方剂甘露消毒丹。热重于湿者,病变中心偏重于胃,常选用芳香之品,如藿香、佩兰、荷叶梗、白扁豆、砂仁等。湿重于热者,病变中心偏于脾,常选用扁豆花、茵陈蒿、厚朴花等。
小便问题多用利湿法。利湿药多性寒,主要用于下焦
湿热病证,如小便淋沥涩痛、尿赤、腹泻、口渴不多饮、女性白带异常等。
阳气被水湿、寒湿所困可表现为小便不利、心烦口渴但不愿多喝水或喝水容易呕吐等,利湿药与温通阳气的药并用,代表方剂
五苓散。
三伏天最常见的暑热耗伤阴液也会导致小便不利,表现为口干口渴、喜饮但一般饮水不多。治疗上可选择既能滋阴生津又能利尿的药,如芦根、茅根、西瓜翠衣等,代表方剂猪苓汤。
渗湿法适宜体虚有湿或湿邪不严重的人。渗湿的药物作用平和,还兼有滋养的功效,如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使湿邪从小便排出。
祛湿最根本的是扶阳。当人体阳气充足时,湿邪就不会造成影响。因此,要防止湿邪侵袭人体,就要避免身体的阳气受损,包括少吹空调、多运动、勤出汗、不贪食生冷瓜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