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1522|回复: 3

夏流烟:《道德经》新解:第二章——道德、哲学、实践的相对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7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今天先来聊聊《道德经》第二章。这一章,经过老夏研究,不存在断句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讲得是【道非常】的问题。老子生活在一个礼教为统治思想的时代,经过他在洛阳图书馆阅览群书,发现周公礼教的问题非常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周公礼教把道德固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削足适履,在春秋时期已经越来越显露出其局限性。老子经过认真思索,觉得根本原因在于礼教对于道德发展的限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认为礼教的道德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当然,老子阅览群书,考虑的问题更加深入,礼教只是一个极端的表象,根源还在于人类的认识本身。我们每个人的道德观,都依赖于自身的欲望、利益、立场基础上,认识上往往走偏。所以我们认为非常正确非常高大上的很多东西,其实是不正确的。
当然,老子的着眼点,并不仅仅是在当前的道德体系。【天下】两个字,意味着每个人,各个道德体系,其实都存在问题。庙堂上的道德存在问题,江湖上的道德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只要欲望、利益、立场带入了道德,就必然会产生这个结果。
在西方宗教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圣经》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亚当和夏娃吃了善恶树的果子,上帝非常生气,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初读《圣经》,我们是很难理解这个故事的。但如果我们把真正需要的道德当作那棵树,被我们的欲望、利益、立场所污染的道德当作树上的果实,这一切就豁然开朗了。“上帝”希望我们的道德是那棵树,而不仅是树上的果子。
所以东西方文明关于道德的古老描述,是惊人的一致。由此,也让老夏得出了【上古道德同源】的假说。而如果上古道德同源真的成立的话,无疑是中国的东方文明对于这种上古道德,继承得更好。很多人都在讲中国的【礼教桎梏】,但如果相比于宗教桎梏,礼教桎梏显然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是更加轻微的。也正因为如此,老子提出的【道德相对论】,才能在中国文化中广为传播,一直流传到现在。
更加重要的是,老子提出道德相对论,距离周公建立礼教,在时间点上面相隔只有数百年。而老子的观点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也意味着道德相对论在老子提出之时,本就已经是足以跟礼教分庭抗礼的一种文化潮流。联想到此后出现的百家争鸣,更说明在周公礼教统治周朝的数百年间,其实时时刻刻都受到了这种文化思潮的挑战。而孔子痛苦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诉求,更加说明早在老子和孔子的时代,就已经【礼崩乐坏】了。礼教虽然在道德生态上占据统治地位,但民间文化却没有停止对其他道德观的传承。
而相对来说,西方文明中,自从《圣经》文明出现开始,善恶树果子的故事就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即使为了维护宗教的权威,对这个故事的解释也是乱七八糟千疮百孔。这直接导致了西方出现的文艺复兴,相比于中国的百家争鸣,晚了一千七百年左右。由此我们说,虽然【道非常】的概念并没有被中国文化正确提炼出来,但老子在《道德经》中对这个概念的诠释,还是影响了此后中国两千年的思想。
而老子提供的思想武器,也直接给了孔子建立儒家,以强大的思想武装。孔子认为武王伐纣不是乱臣贼子,而是“诛暴纣”,就是对道德相对论的极好运用。孔子在礼记中对礼教的各种例外的描述,也同样打着道德相对论的印记。
儒家在后世,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在道家吸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庄子》中,有关孔子的故事,以【孔子】名字出现的有36次,以【丘】的名字出现的有24次,以【仲尼】名字出现的也是24次,共计是84个故事。同时,在孔子的弟子中,仅仅子贡、子路、颜回三人,就出现了46次。而在《列子》中,孔子出现在21个故事中,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子夏、子张、颜回出现了18次。总计《庄子》《列子》两部道家著作提到了孔子的故事105次。
这个情况说明,在儒道两家早期,双方的交往是非常频繁的。要不然道家弟子列子和庄子,也不可能记载下这么多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双方都在对方那里得到了理论滋养。不过相对来说,儒家所得应该更多。因为道家尚虚,儒家务实,在理论探索方面,还是道家更加勇猛精进,而儒家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一些。所以儒家的实践,成为道家思索的素材,而道家的精神,则直接融进了儒家的血液。
儒道融合最大的文化成果,就是孔子解易。在孔子之前,易经只是用来算命的。而当孔子从老子那里学到了先进的哲学之后,从道德、实践、认识的角度去解释易,让易学在后来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流亚,也让易经在今天成为非常重要的哲学书籍准备了条件。如果没有孔子解易,注定我们对于易经的很多内容,是难以理解的,只能归结到算命书籍上头。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理解《道德经》第二章。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一句,已经从道德相对论的层面,上升到哲学相对论。在《圣经》的善恶树果子故事中,也有人翻译成智慧树果子。其实道德和智慧是互相联系的。道德的一个来源是欲望、利益和立场,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智慧。因为经过人类的欲望、利益、立场的纷争,最终各自必然达成一种妥协,这些妥协,唯有智慧来解决问题。智慧在道德中的重要作用,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起到作用的。
老子在这里认识到,道德问题,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只有首先搞清了哲学的问题,用智慧去解决道德问题,才能让道德活起来,而不仅是僵死的礼教教条。而哲学问题中,首先就是【哲学相对论】的问题,由此才能理解【道德相对论】。而哲学相对论,又跟第一章的【道非常】息息相关。

故有无相生

这一句,是第一章传统断句中,断出【无】和【有】两个概念的依据。因为第二章距离第一章的距离最近,所以传统断句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支撑。但很显然,这里的有无概念,支撑不了第一章的有无概念。这里的【有】和【无】,是抽象很客观的有无,既不是天地万物诞生时候的那种有无,也不单单是每个人思想中的有无,而是所有的有无。
老子从这一章开始提出的【有无】概念,最终是为【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服务的。所以在社会学领域,这个概念的意义更为重大。不过在此后老子的论述中,也举出了自然界的例子。也就是说,存在和虚无,并不是僵死的概念,而是互相联系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就是二者【对立统一】,互相转化。这一点等到后面具体的章节,我们再详细来谈。

难易相成

在老子的哲学相对论中,除了有无相生,就是难易相成最为重要了。因为这二者都是跟人的社会性努力有关的。而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难】和【易】的转化,这一点普通人理解起来很不容易。甚至很多学了一大堆管理理念和哲学观的人,也理解不了这一点。要么在顺风的时候大而化之,要么在逆风的时候畏难不进。这一点在《道德经》后面的章节中还会有论述,这里我们先打住。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最后两个字,【恒也】,是包括了【有无相生】和【难易相成】的,也就是说,这本就是普遍存在的真理。这其实上涉及到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参照物。只有对立统一的二者互相比较,才能知道二者的属性。也只有相对于另外一面,才能进行实践和运动。我们在实践中,往往就是对这些矛盾概念的运用,让员工和劳动对象各司其职。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圣人的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做浪费重复的事情。圣人不说话,不是不应该说话,而是不要说废话。用当前的术语来说,就是【不折腾】。就好像开着车上了高速路,不要随随便便就急转弯、紧急制动,否则肯定是要翻车的。这就好像世间万物一样,并不需要我们把它描述清楚之后,它们才那样运动,而是一直就那样运动。
地球需要我们投票才会绕着太阳转吗?不会。万有引力定律会因为我们控告它侵犯自由,就失去作用吗?不会。奥巴马会因为我需要美国的人权,就拿美国人的钱来养我吗?不会。除非我被他收买了。每个人都受制于必然世界。当我们要在必然世界中达到自由,就不能去破坏必然世界,否则必然世界就会带给我们新的麻烦。这就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的道理。客观规律是冷冰冰的,只有人运用规律的时候,规律才带点人味。否则客观规律不会对任何人假以颜色。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是老子在提出道德相对论和哲学相对论之后,对比了圣人的做法和万物自身的运动之后,给我们提出的一种生活方式。

生而不有

生,创造。有,占有。这跟现代的物权法似乎冲突,但不矛盾。因为老子的时代也有物权法,也就是周礼的规定。老子并不反对物权,他反对的是对物权的过度诉求。当然,老子的这个观点,不仅局限于物权。例如,儿孙应该孝敬父母和祖父母,但父母和祖父母不能把儿孙当作自己的财产,他们需要有自己的空间,不要随便去干涉他们。这就是【生而不有】。我创造了,但我创造的目的未必需要我自己去享受。创造是实现一个人的价值,而不是恣意地索取。

为而不恃

做事情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成天念叨你。我们都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自然有别人给我们做应该做的事情。帮别人做了一件事,你就成天念叨,那就是以为你只有那点用了。当然,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如果你成天做事,还有某些人唧唧歪歪,自己不做事,还在那里念叨你的时候,你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回答他,老子是做了事情的。这跟老子的思想并不冲突。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是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对待。这种态度,实际是给自己套上了一个枷锁。你老是记得你的功劳,你就会觉得世界上所有人都对不起你。但如果你不把他当回事,该怎么活着还怎么活着,则你心里就放下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套着你了。人生苦短,你又可以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了。

我们说《道德经》第一章非常重要,因为这一章给出了我们认识世界的钥匙。而《道德经》第二章也同样重要,因为这是对第一章最重要的运用。只有当我们明白了道德相对论和哲学相对论,我们才能拥有【实践相对论】的胸襟,在实践中不强求,不背包袱,能够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也能够更好地投入世界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章做个小结,就是:道德、哲学、实践的相对论,为人处世的基础。
发表于 2016-8-2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8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海明灯官网 ( 京ICP备18020431号 )

GMT+8, 2025-1-11 17:11 , Processed in 0.211843 second(s), Total 14, Slave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