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843|回复: 5

除了量化宽松不设上限 美联储的最新操作还有两个“大杀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4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3月23日,美联储“火力全开”,回应了市场几乎所有期待的政策——宣布开启无限量QE,对准企业债创设两个流动性工具。
  其中,新推出的两大关键措施——PMCCF(一级市场公司信贷融资),用以支持新发债券和贷款融资。PMCCF主要针对投资级公司,并提供4年的过桥融资;另一个则是SMCCP(二级市场公司信贷融资),主要购买投资级公司发行的二级市场债券,同时购买在美国上市的、投资范围是美国投资级债券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这两个工具有何亮点?
  目前美联储虽然可购买国债、MBS等资产,但根据《联邦储备法案》,由于ETF、企业债等资产在未来可能出现较大风险,不允许美联储直接购买。
  换言之,美联储的常规给“量”政策,包括QE、回购、再贴现窗口期限延期等,都是针对一级交易商与银行为主(个别大的投行也在其中)。交易对手仍然比较聚焦,“宽松量”给的也比较有针对性。仍有大量需要流动性的机构与实体企业在可直接接取美联储自来水的范围之外。
  此前众多机构和分析人士都将购买企业债视为美联储的最后“大杀器”,更将购买ETF视为不可能之举。但事实证明,在鲍威尔执掌下的美联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
  具体来看,这两个工具实际上都聚焦于企业债。
  通过PMCCF,美联储将通过特殊目的载体(SPV)直接面向一级市场上投资级别的企业提供贷款,并且提供4年的过桥融资。美联储表示,此举是为了企业能够有现金向员工发薪,经美联储审批通过后,借款企业在贷款的前六个月里还可以延期归还本金和利息;SMCCF主要购买二级市场上投资级别企业的公司债以及投资标的为美国投资级别公司债的ETF。
  为何此时搬出这个“大杀器”?企业债有何玄机?
  华泰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继强此前曾分析称,原因在于本次金融风暴中,市场最担心的金融稳定性问题就是企业高杠杆率和高收益债泛滥可能带来的违约风险,因此直接购买企业债券是解决债券市场核心风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直接购买企业债券的行为本质对干预过度,对市场机制的扭曲过于严重,在美联储历史上从未被使用过。
  美联储如果希望使用上述,程序较为复杂,必须经过财长的事先批准和国会参众两院的事后监督。《联邦储备法》第13条第3款c段提到,“美联储需要在7天内向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和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提交报告并每隔30天报告净值。”但这或许也暗含着美联储的无奈。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指出,金融危机后的十年,全球靠着天量的货币终于获得了2%左右的增速,2020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全球大概率又见大规模的负增长。这个时候,银行不愿意进行信用扩张,因为不仅没有收益,而且会有大量的信用风险。所以只有依靠央行进行信用扩张。
美联储对企业的支持还不仅止步于此。
  美联储即将宣布“主街(Main Street)计划”——设立企业借贷计划,直接为由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担保的中小型企业提供支持。
  明尼阿波利斯联储行长卡什卡利(FOMC票委)近日向CBS表示,“一些人已建议我们应该直接对公司债市场提供更多支持,我认同这些观点,并向市政债市场提供支持,以确保各州和城市也能够进入资本市场。”
  “我们的弹药远未用尽。”卡什卡利不仅曾在财政部,也参与过金融危机时期的救助。卡什卡利表示,现在“美联储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发表于 2020-3-24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4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4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5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6 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信息分享为大家服务,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海明灯官网 ( 京ICP备18020431号 )

GMT+8, 2024-11-20 00:26 , Processed in 0.112244 second(s), Total 12, Slave 1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