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336|回复: 2

又是险资!人保财险230亿接盘华夏银行|财联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9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又是险资!人保财险230亿接盘华夏银行
  • 2015-12-29 09:50 文 / 时芳胜|财联社
  • 财联社12月29日讯:德银清仓华夏银行,处于风口浪尖的国内险资再次出手,人保财险斥资230亿全部接盘。
    12月28日晚间,华夏银行发布公告称,德意志银行、德银卢森堡、萨尔·奥彭海姆拟以协议方式,转让该行21.36亿股(约占总股本的19.99%)及相应红股给予人保财险,转让价在230亿元到257亿元。
    德银为何退出呢?今年3月,德意志银行却传出正在重新考虑是否继续持有价值30亿欧元的华夏银行股份的消息。原因是按照新出台的《巴塞尔协议III》中的资本金规定,持有其他金融机构少数股权将使银行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此类投资变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
    彼时德意志银行未能通过欧洲银行业的“压力测试”,并被给予严厉警告,该行需继续增加一级资本以支撑其资本结构。而此时,德银手中的华夏银行股份已经大幅增值,因此对于德银来说,减持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具吸引力,此时传出的消息即为“德银考虑套现华夏银行股份”。
    外资行陆续退出
    已经收获中国股份制银行最好时光的外资行股东开始逐步撤出。
    从2015年开始,外资行股东减持的对象由国有大行变为股份行。除西班牙BBVA累计减持中信银行逾5%股权、恒生银行出售兴业银行5%股权外,今年10月也有消息称花旗正洽商出售其所持的广发银行20%股权,最终消息被证实,同样于10月,德意志银行再次预示可能减持华夏银行股权。
    一位外资行分析师称,外资行股东减持股份行股权,一方面是在长期持股后已积累一定回报,当股份行盈利前景黯淡时退出以增强自身资本实力或许更为迫切;其次,双方合作陷入瓶颈,但20%的持股上限却限制了外资行股东提高话语权的可能;此外,外资行股东撤出也有战略布局调整的考虑。
    另一位接近外资行的银行业分析师指出,受相关监管约束,外资行持有中资银行股份,这一战略意义较小,仅相当于财务投资者;但银行股估值长期低迷,带来回报也不多。“不过,总体来说外资行还是赚钱了。”
    险资举牌银行
    实际上,险资“吃进”银行已经不是新鲜事了。7月10日兴业银行公告称,公司接到公司股东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通知,其已于7月9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增持公司普通股股票。
    根据公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持有兴业银行普通股股份9.48亿股,占公司普通股总股本的4.98%。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7月 9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增持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2.81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7%。本次增持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公司股份12.29亿股,占本公司普通股总股本的6.45%。
    目前,险资成为上市银行重要股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13年底到2014年,安邦保险凶猛增持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尤其是剑指民生银行第一大股 东,民生银行形势微妙。从2015年的8月底到12月8日,富德生命人寿已经累计购买浦发银行37.31亿股,占公司普通股A股总股本的 20%,估算耗资600多亿元。
    国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马鲲鹏曾指出,保险公司可运用资金规模大,通过举牌、获取董事会席位、进而实现权益法入账后,不仅能规避持股股价波动对其财务数据的影响,还能获取稳定的分红收入,持股银行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本文内容部分汇编自中国证券网、证券时报和财新网)
    相关阅读: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于 2015-12-29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5-12-29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海明灯官网 ( 京ICP备18020431号 )

GMT+8, 2025-1-14 02:35 , Processed in 0.140724 second(s), Total 14, Slave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