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654|回复: 2

震惊!网络低俗语言(涉及女性器官)使用者多为1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8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应用“微指数”进行的数据抽样显示。在新浪微博上,19-24岁的年轻女性成为使用网络低俗语言的主流。另一方面,由于微博的用户群中,76%拥有高等学历,结合网络低俗语言使用者19-24岁人群的特性,可以推断网络低俗语言使用者的主体人群为在校大专/本科学生群体。
一般而言,对女性器官的直接表述,被视作女性的歧视,然而对新浪微博平台的数据统计显示,涉及女性器官/女性歧视的“你妹”、“绿茶婊”、“碧莲”、“碧池”等,19-24岁的青年女性网民中使用尤其明显。(摘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网络语言与社会心态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语言不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传播,也在反哺现实的语言应用,它虽然不属于全民应用的大众话语,但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作为时代的重要投影,网络语言反映出公众的生存现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同样,观察网络语言,也是了解社会文化,剖析社会心理的渠道之一。

(一)情绪化表达折射社会镜像心理压力获宣泄出口各类网络语言的不断涌现,是社会生活不断丰富的结果。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网民得以彰显个性、追求新奇、反抗传统。根据表达指向分析,网络语言主要有情绪表达、利益表达、价值追求以及一般网络专有名词。
从2015年新流行语来看,绝大多数网民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都是对一些事情吐槽调侃的情绪反应。如“日了狗了、整个人都不好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表示不开心的内心吐槽;早年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苹什么”,是对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的情绪发泄;“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表达追求自由生活的态度;“我单方面宣布”则表达勇敢追求爱,哪怕对方真的不知情等,均是网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此类新潮的表达方式,除了展现个性、追求认同、跟风从众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个体心理减压,网民在表达对事件态度及感同身受时,网络语言形成了新的出口,这为舆论监督、社情民意表达提供了新的方式,成为社会舆情的镜像存在,并发挥了社会安全阀的功能。
从流行语内涵分析,一些网络语言游离出原来的所指,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事件,衍生出不同的含义。在网络新闻评论、社交媒体、网络社区等平台中, 这种新的所指建构多是以幽默的吐槽调侃的方式出现,背后则体现出网民判断的意见倾向。如“上交给国家”原是电视剧《盗墓笔记》主角台词。因为电视剧改编有违原著中情节和原著精神,由此引发网友的大规模调侃编剧。“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原本意思是指某些人做的事情常人无法理解。后来就变成了朋友之间互相调侃的一句话,意义流于表面。总体而言,2015年新生的网络流行语含义多数是浅层次的情感宣泄表达,并无特别指代和内涵讨论。

(二)吐槽、调侃凝聚群体认同网民趋向自我弱势化网络语言的衍生、拆解、重构,表现出网民认同的多元,通过反转性的幽默,以娱乐化的方式消遣正统、严肃。社交媒体的发展让更多网民由“沉默的大多数”转向“热闹的围观者”,进而成“积极的参与者”。网络语言的兴起、传播反映了多元、狂欢与草根特性,吐槽调侃、消解权威、隐喻自嘲表现出网民自我定位的弱势化。有调查显示,作为网络主体人群的90后,57.5%感受到生活压力,而80后、70后群体中的比例则是53.3%和39%。90后人群的生活压力感与被剥夺感相对突出。[24]
2015年,以“反鸡汤文章”为特点的网络语言再造获得网民关注。现代汉语中,对这类语言并无标准的解释,网民通常将其视作“心灵鸡汤”类励志信息的对立面,也有网友称之为“心灵砒霜”。例如自我定位为“超搞笑的原创糗事笑话分享社区”的糗事百科,在2015年12月进行了一次《一人一句负能量》的街边采访。其中“虽然你长得丑,但是你想的美啊”是对品貌的调侃;“如果给你一个亿,让你吃屎你吃吗?我能把他吃破产。”是对拜金的自嘲;“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那你努力还有屁用。”是对奋斗的解构,“真正努力过的人才知道,其实家庭背景,才是不可逾越的。”是对拼爹的无奈。此类网络语言表现出网民对传统的文化、道德宣教的不认同,形象地折射出大众对现实生活的戏谑。
这种看似“负能量”的网络语言,是网民对社会现象、价值思潮的种种不满、抑郁和愤懑的体现,反映出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个体网民面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以消极的形式表达出现实消遣,自我弱势化的趋向是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困顿,线下社会现象的不健康导致网民个体在互联网上应用调侃和吐槽凝聚群体认同,此类网络语言在社交平台的刷屏,在一定程度上是传播者心声和价值取向的体现。

(三)詈言杂芜渐趋普遍粗鄙、暴戾心态相对凸显社会学等学科认为每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包含着两个方面:即正功能和负功能。一些后现代社会学者非常关注语言与符号带来的 “温和的暴力”。互联网带来了话语权平等、去中心化、权威解构,同时也使得社会负面情绪、文化粗鄙现象经由网络放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多次强调重视网络流行语出现低俗化的现象。
从网络低俗语言的传播和使用看,网络低俗语言主要呈现出任意化发布、趋利化传播、个性化张扬、讥讽化表现的特性。一些网络低俗语言进一步成为网络中语言暴力实施的工具,更有一些则在网络语境中由“詈骂”功能转向低俗粗鄙的“戏谑”功能。从网络低俗语言的构型来看,主要与性、身份、品行、生理缺陷、智力、能力缺乏等相关。一般而言,对女性器官的直接表述,被视作女性的歧视,然而对新浪微博平台的数据统计显示,涉及女性器官/女性歧视的“你妹”、“绿茶婊”、“碧莲”、“碧池”等,19-24岁的青年女性网民中使用尤其明显。由此推断,社会文化对女性语言更应温婉的约束,在互联网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面前失去作用。当然,必须要承认的是,一些詈言在网络传播中,其侮辱性、谩骂性的表述淡化,反而被用在亲情、友情以及爱情关系中,有了亲昵的含义。例如“心机婊”在一些特定语境中表现为对女性情商高的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低俗语言反映了语言应用的现实约束和网络空间的相对自由。学者朱大可指出“一旦面对不同意见,就会本能地仿效官员、老师、家长和警察,采用激烈方式进行回击,用各种高强度的秽语,殷勤问候对方及其母亲及其祖宗,由此制造激烈的口水暴力。”在互联网的语言使用中,低俗语言暴力的社会危害性最为突出。无论打开贴吧,还是微博,在时事热点的网民评论中,随处可见侮辱性词语,这些评论并不提出与事实辩驳的论点,也不以逻辑为根本。可以看做是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部分网民将自己的现实压力、生活不满转变为恶意中伤的暴虐释放。
当然,这样的低俗、谩骂性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网友对某一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但这样的“暴力”表达并不能与具有建设性的批评语言和意见等量齐观。正如《解放日报》所说:“批评的价值在于其合理性与建设性,一味诋毁、肆意谩骂除了助长戾气、制造对立,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半点益处”。[25]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的进步与活力的体现,但过滥应用和低俗趋势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

发表于 2016-4-8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是美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海明灯官网 ( 京ICP备18020431号 )

GMT+8, 2025-1-17 01:28 , Processed in 0.844486 second(s), Total 14, Slave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