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兵布阵】
机器人首先是机器,还是要靠人操控。
周家兵
近日,“富士康机器人取代人工,昆山工厂员工数减少6万”的新闻传出。网友评论有趣、有意味:“又有6万人没有社保了”,“大量工人失业,房贷、车贷用什么还,房价还能撑多久”,“你们聊,我去抓紧学习,做个操作机器人的工人吧”……
用机器人替代工人,是富士康至少五年前的人力资源战略,只不过近两年来才从策划走向落地。近几年来,各大人力资源市场经营者都清楚,富士康很少像以往几年,大规模招聘一线普通员工。但对于技术型和管理型之类的专才,国内还是在继续招兵买马,从未间断过,从而可以看出企业在人才甄选上的转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才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人才需求转向,国内培养人才的高校是否知道?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未来发展应该紧密结合起来。
机器人替代了员工,解决了企业人力成本的问题。对于制造业而言,产品质量和产能会相对稳定,从管理上会变得相对简单——管理机器设备相较于管理人员变得简单直接。对于今后的一线管理人员而言,会侧重技术型而弱化现场管理技能。
人力资源的问题得到缓解解决了工资上涨和用工荒等关联问题。对于制造业而言还有资金问题。制造业相对而言利润薄,周期较长。所以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对于制造型企业的融资问题,谨慎中带有严控。自筹资金的制造型私营企业主们在煎熬中匍匐前进,都不知道明天是否能站在市场的风口上凉爽一把,吹干一下身上的汗水。好不容易弄点资金回来,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在车间埋头苦干几个月,还不如把资金投放到一线房市或者金融产品上,来得快,来得干脆,来得轻松。被相关产业骚花经营之心的私营企业主们,又怎能平静下来,踏踏实实做好制造业实体?
还有个困扰制造业企业主的问题是原材料和房租。原材料市场近几年有下跌的利好,可是波动也大。有些原材料属于典型的猴市,让企业稍不留神便高位踏空,一干人马几个月的辛苦便在这上下波动中耗费掉。再说房租。至今房租没有下降过,每年的价格涨幅和面积缩水,让企业主们苦不堪言。很多制造业企业主感叹,原来以为店铺商家们在替房东打工,而今制造业生产企业又何尝不是呢?工业区有不少空置厂房,但大多数比较欢迎固定资产较重的企业进来。因为房东也变得聪明机警了,总想抓住点什么东西在手里,谨防租客老板跑路还要帮他善后。这也可以理解。当然,机器人替代工人的企业,他们是欢迎进驻的。
实际上,有些企业的机器人,并不是企业自己的,而是租赁机器人制造商的,跟租赁自己的厂房一样的商业模式。不同的是,两者所支付的价格,一个按平方米计算,一个是按照产量或者有效工作时间等其他可测量的方式进行核算而已。这也是目前市场上最受大家欢迎的商业模式——资源整合。有内行的人说,医院其实早就用这种模式,各种检测设备其实大多数是厂家的,摆在医院运作,每检测一个病人内部分成而已。
还有诸如水电社保税收等一系列的费用,这几十年来,从来就没有平稳过,一路走高。谁都想增值,什么都想增值。就连税收都是朝着这个方面改革。是实际上增值了,还是面额增大了?有待讨论。通胀给制造型企业带来的压力好似脖子上缠绕的绳索,一圈又一圈。
2008年金融危机让美国等发达国家收回不少海外制造企业。如今,制造业日益空心化的中国是否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预警?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由此,就涉及人才与工匠队伍的建设问题。
毕竟,机器人首先是机器,还是要靠人操控。正如网友所言,“我去抓紧学习,做个操作机器人的工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