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385|回复: 1

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6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 阶段分析法
  
  该书作者Stan Weinstein(史丹-温斯坦)扬名华尔街的阶段分析法贯穿了全书。该方法认为,股价运行分为四个阶段:底部阶段(第一阶段),上升阶段(第二阶段),顶部阶段(第三阶段)和下降阶段(第四阶段)。

      1、底部阶段。最初是30周MA停止下降开始横盘运行;同时,股票间歇性的涨跌使得股价在30周MA上下振荡。在这个阶段,通常会有数次振荡发生在支撑区域(交易区间的底部)和阻力区域(交易区间的顶部)之间。整个底部阶段可以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2、上升阶段。成交量明显增大,股价向上突破阻力区域,30周MA开始上升。此时股价依托着30周MA向上运行。

       3、顶部阶段。成交量通常较大,股价来回振荡,波动较大。30周MA的向上斜率趋缓而且开始趋于水平。股价围绕着平缓的30周MA上下振荡。

       4、下降阶段。30周MA的趋势由平缓转为下跌,股价有效跌破30周MA,并在30周MA的压制下向下运行,每一次下跌都创出新低,而每次超卖后的反弹都低于前一次的高点。该阶段的向下突破并不一定需要成交量的明显放大来确认。成交量放大的向下突破伴随着随之而来的成交量萎缩的反弹(至突破点),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任何一只股票都必然处于其中的某一个阶段。在30周均线由平趋翘,股价初次向上突破底部阶段的阻力区和30周均线时,是股价进入第二阶段的战略性转变的重要标志。在股市操作方面,决不猜测底部,决不在第三第四阶段买入股票,决不在第四阶段持有股票,是阶段分析法的基本原则。Stan Weinstein说:“仅仅懂得了不要在第四阶段买入或持有股票,我就能够百分之百地保证你的平均投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P36)
  
  二、买入标的、买入时机和卖出时机
  
  对于股市操作中的基本问题,例如买什么,何时买,如何在该买的时候能够买得到,何时卖,如何在该卖的时候能够卖得掉等,该书不仅给出了独特的视角,而且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买什么?

       其实质就是选股问题。该书提出了“由林而树”的具有纪律性的三步法:大势→行业→个股。具体地说,就是判断市场的主要趋势,发掘表现不错的行业,从较好的行业中选择可供买入的备用个股。

       大势的判断和行业的发掘是通过阶段分析法进行的,核心是要具有上涨趋势,“不处于第三或第四阶段”(P68)。

       个股的选择则要严格得多,处于第二阶段仅仅是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条件。上涨阻力要比较小【Stan Weinstein研究发现在循环周期中阻力区域距离现在的时间越长,其有效性就越低。所谓阻力区域的形成是因为卖方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上买入股票,当股价下跌之后他们又想在买入价的附近卖出。当进行买入卖出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这只股票上涨通道中的阻力区域位于何处,有多少个阻力区域】。

        成交量明显放大【在四个阶段的轮换过程中,成交量非常重要,我总结为“上涨过程要巨量放大,回调时要明显缩量”。Stan Weinstein不认为判定一个股票是否具有上涨潜力需要一个具体的成交量来衡量。他的判定方法是:单周成交量至少是过去几个月中平均周成交量的两倍(越高越好);或者过去三四周的成交量是过去几个月中相同时间跨度的平均成交量的两倍,同时其突破当周的成交量必须放大(如果是日线图,就根据向上突破当天的成交量是否为过去一周平均日成交量的两倍以上进行判断)。 股价回调时的一个预示其上涨的信号是成交量与突破上涨至最高价时的水平相比,下降超过75%;如果此时成交量仍处于突破上涨的最高价水平,就不应买入该股。】。

      相对强度的形态要比较好,则是考察个股是否具有较强上涨潜力的三大指标。

      为什么要对已经处于第二阶段的个股进行如此苛刻的考察?因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那些最佳的股票并对其投资


发表于 2017-10-10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无私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海明灯官网 ( 京ICP备18020431号 )

GMT+8, 2025-1-15 17:37 , Processed in 0.119926 second(s), Total 13, Slave 1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