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560|回复: 0

新机制或打破“易贬难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此前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上日美元/人民币收盘价(主要由市场交易力量主导);二是维持一篮子汇率稳定要求的美元/人民币汇率变化(旨在维持人民币对各大贸易伙伴国货币稳定,避免单边盯住美元).

  然而,市场对于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强于基本面,导致人民币持续大幅偏离中间价而走弱,这表现为,近期在美元因特朗普弹劾风波而大幅贬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幅度却仍不及预期。

  新公式下,中间价的制定,除了考虑上述两大因素外,还将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多位分析师和交易员后发现,“逆周期调节因子”将对打破市场单边预期、逆转人民币“易贬难升”的局面起到关键作用。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策略师谢亚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15年底至2016年初,央行引入参考篮子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弱化美元对人民币的牵制),有效分散了单边贬值压力。“但该机制也并非没有缺陷。比如,有观点认为这一机制存在顺周期性,在美元走强的时候可能强化贬值预期。”他称。

  可能引发监管部门关注的是,2017年1月至3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然是“美元强,人民币弱;美元弱,人民币强”的走势。但从4月初开始,美元出现一轮比较明显的回落后,人民币并未相应升值。

  美元指数从4月7日的100.71回落至5月5日的98.75,降幅达1.95%。同期,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仅由6.8949升到6.8884,升幅仅为0.09%;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收盘价不仅没有相应走升,还从6.8993贬值到6.9000.

  谢亚轩对记者表示,这就是CFETS日前发布的《自律机制秘书处就中间价报价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中,有关增加“逆周期调节因子”的主要原因解释。

  解释中提及:“在美元指数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市场汇率多数时间都在按照‘收盘汇率+一篮子’机制确定的中间价的贬值方向运行。分析显示,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可能仍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容易受到非理性预期的惯性驱使,放大单边市场预期,进而导致市场供求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增大市场汇率超调的风险。”

  针对这一问题,解释中称:“部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商通过一些具体的模型设置予以矫正,已在过去一段时间的中间价形成中有所反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