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594|回复: 13

央行副行长易纲:让杠杆增速降下来已经有初步结果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6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近日,第九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到会发言,并和与会代表交流。他表示,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今后将进一步在金融、劳动力、土地、技术等市场要素方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要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
  易纲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宜对三方面积极表现加以关注:
  一是中国经济从过去的出口拉动、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比如在201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47%,去年达到约65%。“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越来越多来自于消费,越来越多来自内需,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二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高。过去数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以年均1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超过50%,并超过了制造业,且在今后若干年会继续增长。
  三是中国的国际收支进一步平衡。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约为10%,去年已降至1.8%。“这是国际上公认为比较合适的水平。今年这一比例可能低于1.8%。”他说。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有的外国朋友提出了些许顾虑。而事实上,在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更加强调改革开放。”易纲表示,“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我们在产品市场上已基本实现由市场定价,今后通过在要素市场领域的深化改革,将进一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他指出,在金融改革方面,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同时坚持汇率市场化方向,持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汇率更具有弹性。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要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不仅已开通沪港通和深港通,外汇和银行间市场也进一步开放。而很快就将与香港开通的债券通,为今后与全球债券市场进一步对接开放架起桥梁。另外,人民币在去年加入SDR篮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经平稳运行了一年多。这些都是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体现。
  易纲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并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说,我们面临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特别要处理好杠杆率方面的潜在风险。5月M2同比增长9.6%。从中能看出我们进一步稳杠杆态势。去杠杆首先是稳杠杆,要让杠杆的增速降下来。现在看来,已有初步的结果。”
  【延伸阅读】
  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将于6月27日~29日在中国大连举行。除了历来关注的科技创新等话题,中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样受到全球瞩目。
  此次,第一财经将与夏季达沃斯合办“中国金融改革的全球影响”分论坛,探讨的话题涵盖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风险与挑战,影子银行,债务市场和新技术和金融监管框架,论坛嘉宾包括康奈尔大学教授普拉萨德(EswarPrasad)、德意志银行首席数据官兰加斯瓦米(JPRangaswami)、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李晶,论坛将由《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主持。
  自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国金融去杠杆引起了债市的较大波动,该进程也备受全球关注。为了更有效地对日趋复杂的金融系统实行监管,“穿透式监管”也在酝酿之中,危机后其他国家的宏观审慎监管经验也可供借鉴;在改革的同时,中国的金融开放进程并没有停滞,欧洲央行此前增持了人民币外汇储备资产,深港通、债券通都开通在即,MSCI也决定将A股在2018年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论坛将针对这些话题作深入探讨。
  中国金融去杠杆引全球关注
  今年3月,有“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专门发布了针对中国理财产品的研究报告,重点分析了中国金融去杠杆进程的市场影响。可见,中国的问题早已不再止步于国界。
  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央行通过“收短放长”的操作,导致公开市场利率大幅攀升,去杠杆进程导致债市巨震,银行理财产品层层嵌套的风险也不断暴露。
  BIS表示,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银行融资模式越来越依赖理财产品和公司存款,绝大多数产品游离在表外。截至2016年6月底,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总额为26.3万亿元人民币,几乎是2015年GDP的40%,这些工具的激增表明银行和证券市场之间的传统界限开始模糊化。同时,银行不仅是理财产品的发行者,还是买家。大型银行通常通过购买小银行的理财产品来向小银行提供批发融资。在上述26.3万亿元的总额中,4万亿元由其他银行购买。
  BIS称,为了能够将理财产品保持在表外,银行经常将发行理财产品所得资金交由券商或基金公司管理(即“委外机构”)。截至去年6月,大约40%的理财资金投向债券市场。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委外机构通过回购协议来为其债券投资加杠杆,以增厚收益。这些回购协议通过市场参与者之间的非正式口头协议进行,不受监管,导致杠杆易上难下。
  然而,在央行主动去杠杆、流动性突然收紧的情况下,这些杠杆投资组合的去杠杆似乎已导致去年12月中旬债券市场的抛售。随着债券价格下跌,流动性收紧,机构被迫出售债券以应对小银行的赎回要求,而小银行又面临着偿还大银行贷款的压力。这最终导致债券价格进一步下跌,流动性通过资金链挤压市场。
  目前,央行去杠杆政策初见成效,M2已经降到10%以下。但长期来看,去杠杆政策会持续下去。从今年3月开始,中国银监会就对“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等现象进行了调查和监管,银监会的现场调查仍在进行之中。
  金融监管考验战术
  如今金融系统的复杂性与日俱增,由于“穿透式监管”尚未成熟,去杠杆的过程中也考验着监管的战术。
  如何在去杠杆的同时又不导致金融市场波动过度,甚至引发局部风险?BIS研究主管申铉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BIS看来,中国应该利用海外平稳期,推进去杠杆和结构性改革,这将是中国的黄金窗口期。短期的波动是为了长期的稳定。”
  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姜建清则近期在陆家嘴论坛期间建议,“从监管部门来说,去监管的同时要做到平衡,战略上非常坚定地去杠杆,但战术和操作上一定要以比较稳健的方式来达到战略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平衡好各方面的关系,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未来,中国如何推进改革也成了全球各界关注的焦点。
  进入6月以来,中国央行公开市场连续净投放,使得短期的流动性压力得到缓解。先是在6月6日全额提前对冲了当月即将到期的500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美联储宣布加息之后,央行非但没有随之提高政策利率,还通过逆回购操作净投放2500亿元,远超市场预期。截至6月20日,央行通过逆回购共计净投放5400亿元,缓解了市场的流动性压力。
  然而,这并不表示央行去杠杆的决心出现了松懈,而是“维稳”的战术体现,央行的战术也始终是“不紧不松”。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央行的货币政策态度以及公开市场操作或许一直没有改变,变化的只是市场预期。“央行自今年以来对于货币政策的表态一直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自年初上调了政策利率之后,至今政策利率水平也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过去市场利率还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就会感觉货币政策朝着偏紧的方向;而现在恰恰相反,市场利率已经上去了,实际上政策利率并没有改变,但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立场的感受有了微妙的变化。”
  与此同时,央行的一系列加大投放力度的操作并非突然为之,而是事出有因,甚至进行了提前的预告,因此并不应该感到意外。央行19日也通过公告解释称,受政府债发行缴款等因素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下降较多,因此加大了投放力度。
  中金公司也在研报中指出,虽然央行6月份大额续作MLF,但考虑到近期公开市场到期量较大、超储率较低、半年末的季节性资金缺口,央行在操作上更多是平滑到期的流动性需求,而非“放水”。

发表于 2017-6-26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