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396|回复: 0

 基于统计分析很容易“幻觉”出经济周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3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是从经验观察开始的。在古典经济学中,由于信奉萨伊定律的“供给能自动地创造需求”,经济体便不存在波动,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几乎很少去探讨经济周期。而马克思探讨经济危机更多地是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角度去分析,其理论基础就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和李嘉图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发现这两大理论都已“过时”,因此,马克思的经济危机论述已慢慢被研究者所遗忘。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者对于经济出现产出的下降等现象,都会归结为政治、战争、农业歉收以及气候恶化等因素。

  经验研究者并不就此止步,他们发现经济运行的起伏存在一定的“规律性”。1860年,一位丝毫不懂经济理论的法国医生——克莱门˙朱格拉,在研究疫病之余,对人口、结婚、出生、死亡等进行统计分析,在这过程中他注意到经济事物与疫病一样,存在着有规则的波动现象,大约九年到十年存在一次起伏轮回。后来的经济研究者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把它归结为机器设备的更新所带来的波动,称之为“朱格拉周期”。

  1923年,英国的统计学家——约瑟夫˙基钦,对美国和英国1890年-1922年的利率、物价、生产和就业等统计资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存货增加时会导致厂商减少生产,这种存货波动一次的时间大概40个月,他把它称为“存货”周期。后来的研究干脆就把这种由于存货变动带来的经济波动称之为“短波”或“基钦周期”。

  有了其他领域研究者对经济规律研究的经验,经济学家们也开始从统计的角度去寻找经济运行的周期。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对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100多年的批发价格水平、利率、工资、对外贸易等36个系列统计项目进行分析,发现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存在60年一次起伏的“长波”,后来的研究者把它称之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从建筑周期的角度去分析经济的运行周期,认为存在20年左右一次经济运行波动周期,后来的研究者称之为“库兹涅茨周期”。

  也有一些研究者秉承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去寻找经济周期的规律,例如,通过VARs、马尔可夫区域转换模型和谱分析方法去捕捉经济周期。

  然而,单从统计的角度去寻找经济周期规律,如果没有经过“大数据”处理,就很容易陷入“不完全归纳法”的误区,例如,人类工业革命之后总共才经历200多年,而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存在60年一次起伏“长波”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使用的样本数才100多年,以这么少的样本为依据去判定存在60年的长波周期,显然“预测性”太强。这就像有人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当别人从医学的角度指出他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不利于长寿时,他们往往也会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的可选样本为自己辩驳:“林彪元帅,不抽烟不喝酒,只活了63岁;周恩来总理,喝酒不抽烟,活了73岁;毛主席,抽烟不喝酒,活了83岁;邓小平总设计师,又抽烟又喝酒,活了93岁;张学良少帅,曾经吃喝赌,活了103岁;雷锋同志,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还天天做好事,却只活了23岁。”这显然就是采用选择性的小样本、进行“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谬论。

  又如朱格拉周期以朱格拉命名,而朱格拉本人是一名兽医,这一经济周期是他在统计牲畜瘟疫死亡情况的时候,发现人类的结婚、死亡等也都存在一定的规律。在1860年之前,也就是朱格拉选取的样本范围,工业化程度、医疗技术发展程度、电子信息化程度远没有现在发达,那么这一统计规律到现在有多大的借鉴意义,显然值得怀疑。记得在2003年的时候,一种叫“SARS”的“瘟疫”式传染病传到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很多商业活动受到干扰,导致中国经济短期回落。非常巧合的是,十一年之后的2014年,一种新的“瘟疫”式病毒“埃博拉”在海外开始传播,但人类医学技术的发展抑制了“埃博拉”的传播途径,没有让它影响到非洲之外的其他经济体。

  这说明要理解和判断经济周期,不能完全基于统计分析,更需要去理解经济出现周期波动背后的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