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447|回复: 0

改革为何也会周期波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3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是很难通过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解决的,但在面临制度改革红利开始衰退的时候,为何政府仍然愿意选择扩张政策来延续过去的增长模式?为何不愿意选择改革来提升经济的潜在水平?其原因包括两方面:其一,短期需求和供给的刺激见效比较明显,而改革提升潜在增长水平需要中长期才能释放出来;其二,任何的改革都会存在既有利益集团的阻力,他们试图去维系僵化的制度而阻扰改革,政府也就不愿意在经济已经开始出现衰退之前,或出现的时候,去启动制度改革。而更愿意在经济回落之初,去选择当时皆大欢喜的政策刺激。至于刺激政策所带来的“后遗症”,由于存在滞后效应,很有可能就留给了下一任政府。

  这其实也符合历史各国制度改革启动的通常路径,即都是经济运行到一定时候,经济下行压力和各项结构矛盾开始显现,从而倒逼制度改革。

  为何会出现改革红利衰竭?首先,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安排,某一时段所做出的制度安排,更多是依据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所制定。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将发生变化,客观上要求制度安排也做出相应的变化。其次,与中国选择“渐进式”改革路径相关。由于“渐进式”改革是分步进行,而非一步到位,伴随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也随之变化,分步式改革的一些制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演化为僵化的制度,阻碍经济的发展。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价格双轨制”演变路径就相当典型。

  价格双轨制的产生完全是决策者们依据当时中国的特有情况进行的一次改革,在市场化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寻找到了一条过渡价格体制。当时中国不仅总量短缺,而且商品结构短缺更为严重,不可能实行全面市场化,通过短期“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来解决长期积累起来的总量和结构矛盾不太现实。而且在价格扭曲的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不可能是最佳,甚至产生逆调节。正是这种放统两难的局面,决定了中国在当时实行双轨制价格,寄希望于通过两种价格撞击反射,交叉推进,最后达到理顺价格关系的效果。在实施了价格双轨制后,随着生产活动进一步扩大,此时应该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再次进行价格体制的调整,而不是让价格体制僵化,阻碍经济发展。但遗憾的是,这方面改革一直拖延到1992年才开始启动。

  正是因为改革的推进存在“波动”:在改革红利释放、经济维持较高增速的时候,改革的动能不强(高增长也容易让人觉得已有的制度安排很适应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改革推进总是犹犹豫豫,只有在经济面临困境的时候,倒逼改革加快推进。同时,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依靠改革来释放制度红利。因此,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也随之演生,只是与改革“波动”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期,这个滞后期是因为“改革红利”的释放需要一个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