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
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
但杜甫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吟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一日,杜甫只身徒步前往江油,去会见李白。
这位李白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热情迎接杜甫。他身着素雅,年龄不是很大,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
李、杜二人堂屋坐定,端起酒杯畅饮,满怀激情抒发兵荒马乱中百姓生灵涂炭的悲痛,怀才不遇的愤慨…
为寻找人间世外桃园,李、杜商定,去拜见已辞官为民的陶渊明。
李、杜二人经过一番行程劳顿,在桃花园里与陶渊明相见,从此,三人每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听雨,沐风,沉思、吟诵,共同劳动,朝夕相处,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甘愿做一个耕种的人,用自己的辛劳造出了一片理想的世外桃园。
“桃花园里可耕田”之名句由此诞生。
一日,酒足饭饱后,杜甫提议外出旅游之事。到袁州宜春拜访赵希鹄,只是路途遥远,干粮行李衣物必备,不知如何了得。
李白说:用木牛流马运输尚可,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以此大败曹军。只是后来木牛流马失传,即便是诸葛亮的得意弟子姜维也不会造了。
陶渊明长叹一声曰:“不妥,某交通学大学士、大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木牛流马的污染比汽 车飞机大,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还是等着坐汽车吧。
赵希鹄知情后,短信回复曰:要来尽快。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者才一分耳,况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中,又多以声色为受用,殊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殊不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