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义理串珠 论争辩之心理根源,也即人为何会与人争理呢?事实不用争,也无法争。因为没有发现事实,而强起意见,意见因人之异,故有争。那为何人要起意见呢?为了逃避“我不知道”所带来的恐惧。此无知之不安。 人因无知之不安而好学。此妙观察智增长之根源。也是人类智慧增长之根本动力。 对于自己的知与不知,正确的态度应是:知的部分落到事实层面上,解行相应,了了分明;不知部分留在头脑内,以问题形式存在,可以附著些许看法。也即分清现量之知与比量之见。那如何消除因无知所带来的不安呢?一是建立本末之知识结构,学圣言得其大体,大体明然后心安,再解行相应细化之(此行者路子);一是广学多闻以求其解,深思明辨以明其义(此学问家路子);一是模糊化对无知之恐惧感,不求甚解处之(此艺术家路子)。 不正当的态度,因无知之恐惧,自以为是,强生意见。以意见求安心。因意见是头脑造出来的。故有两个难题,一是怕面对现实之验证,一是怕面对他人的反驳。人与人之意见因怕他人反驳,遂起争执,而生人我对待。 靠头脑中的意见以平息无知之不安者,与人打交道,必‘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现代之学者发表文章,正此心态。西学正此典型表现。此即是头脑中的意见面对他人的头脑所产生的一种艰难的验证过程。要雄辩以说服人。故头脑之学必重逻辑推理争论与修辞诸学。 主动者日以心斗,被动者如何防护?“缦者、窖者、密者”。把自己封闭起来! 头脑中的意见旨在平息内心无知之恐惧。然而正是这种意见成为了照破无明之障碍。药反成为了病之食。无知因意见而成更深之无知。自然恐惧亦因之更深。恐惧的表现如何呢?有小恐有大恐。“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小恐知道自己不安,此自知之明正破恐之生机也。大恐不知道自己不安,根本就无视其所恐惧。故大恐视而不见,此甚深甚深之无明也。为何事实那么清楚,很多人却视而不见呢?为何一个时代会有那么重那么深的迷信呢?因无知而生恐惧,为去恐惧而起意见,为防止意见事实或他人破除,对异议视而不见。如现代人以唯物主义解释人类与宇宙之起源,此意见如此牢固,对一切相左之事实、意见,如灵魂不灭、气功、中医、宗教经验等等,皆视而不见。 人以灵魂为体,身但灵魂之宅耳。灵魂是头脑为重心。头脑之知见是灵魂之资粮。头脑又是如何因意见之争斗而将生命之神气精耗散殆尽呢?有如下二种表现:一是落在是非中,想做天下人的仲裁者。仿佛天下人都是傻子,唯我一人是明白人。这正是内心不安恐惧之表征。通过是非之争的胜利,以获得内在我对之证明。这种人的表现形式就是专好挑人毛病。所谓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此金性人也。一是固执已见,即使天下反驳,我也固执。仿佛天下人都是傻子,唯我一人对。此以守为进。所谓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此土性人,所谓迷信,是也。 其杀若秋冬,以言以日消也。生命力便通过精化气、气化神,神化争辨而消耗在这些无谓的假面具上了。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这种的习气一旦形成,非殊胜之增上因缘,不难改也。 最后头脑的死掉之征兆,其厌也如缄,以言其都洫也。再也听不进新意见,再也看不到新知识。灵魂已经不再能够熏习,不再经验也。哀莫大于心死。此心死也。这样的人,早死早超生,活着是耽搁。 从为意见争辩开始至心死,心志是如何随之变化的呢?大要有三个过程:一是喜怒哀乐,一是虑叹变慹,最后是姚佚启态。第一阶段,内在生命力还挺强盛,情绪波动很大,往往与人当面争辩,求胜心很强。 第二阶段,不敢再明辨,也无力当面争辩了,便隐蔽着用一种变相的方式与人争辩,生活在虚构的内心世界内,怨天尤人,贬人斥世,患得患失、完全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心念摇摆不定;与现实完全脱钩,畏缩在自己虚构的世界内。此阶段将内在生命力消耗尽。 物极必反。内在生命力消耗完后。心力自内而外,表现形式便是姚佚启态。心志变态,行为放纵,‘虚’极似‘强’,与人交张狂,无法无天。最后我是恶人我怕谁,破罐子破摔。此肾气极虚而纵欲之征也。人之心灵极虚而张狂。而空目一切,类此。 最后,心将死而神光散,人内心的念头便完全没有灵觉之引领,内在世界便陷入一片混沌,完全被身体与外界所控制了。就如同风一吹,孔就发声音;有湿气,木屑便会长香菇。完全不能自主。内在之念头,乍生乍灭,日夜相代乎前,完全不知所由生,一点自制力也没有了。 浩叹,人类一旦开启头脑之思辨,便走上了堕落的深渊! 启发,人类自八万岁到十岁,其中关键的一岁便是用意见与争辩来平息对无知之恐惧。而对无知之恐惧又主要来自于对圣言之不信。伊甸园的故事,说的就是这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