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里屯优衣库事件在朋友圈里刷屏的时候,我非常的无奈,因为我的朋友圈基本上都不好八卦,没想到他们对这事也乐此不疲。后来我在《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官网上,看到了有关此事的评论,由衷慨叹此事已经成了世界级的现象。
令我质疑的是,这个世界每一天都在产生大量的类似视频,为什么三里屯优衣库更衣室视频,能在一夜之间火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在这个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泛滥成灾的年代,一切表象都并非表象。
三里屯优衣库事件最初是在微博和微信里蔓延开的,社交网络作为病毒式传播的工具,威力尽显无疑。这种一夜之间红遍全球的爆发力是惊人的,让我想起了核爆炸。
使用常规炸药有规律地安放在铀的周围,然后使用电子雷管使这些炸药精确地同时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铀压到一起,压缩达到临界条件,发生爆炸。这就是核爆炸。
把核爆炸的概念移植到三里屯优衣库事件这一类病毒式传播的场景中:使用特质信息(比如三里屯优衣库事件的录像),有规律地安放在社交网络的节点(node),然后使用引爆中介(微博大V、微信达人,以及投入资源打造的传播管道和机制),使这些特质信息迅速规模化传播(scaling),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将社交网络注意力压到一起,并将其不断压缩,直至临界点(tipping point),最终进入爆炸性的传播阶段。这种爆炸性的传播阶段,我称之为社交网络核爆炸。社交网络核爆炸的目的是谋取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等好处。
美国西点军校网络科学中心的一份研报《大社交网络适合被用来做使用小种子集的病毒式传播》,证实了社交网络核爆炸的普遍存在:如果病毒式传播者在社交网络里能够突破主要的临界条件,其投入的成本可以获得几百上千倍的回报(例如,在较小的社交网络FourSquare里,这个投入回报率——ROI——可以高达297倍)。比起传统媒介的传播,社交网络的病毒式传播具备惊人的杠杆效果,可谓四两拨千斤。
我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导师本•伯南克说过,货币政策要成功,90%以上得靠沟通策略,只有百分之几是靠美联储做出来的。那么,大的投资者/投机者要成功,是否亦同此理?
在中国股灾肆虐的近一个月里,在社交网络的各个管道里,大量的极度看空言论、阴谋论、段子,谣言几乎是24小时不间断轰炸。这些东西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同质性极强,相当大一部分属于社交网络核爆炸中的特质信息。特质信息需要引爆中介,才能实现社交网络核爆炸。问题是为什么这些特质信息能调动如此多的引爆中介?
比如,微博上有很多影响很大,粉丝过万的热人(hot financial talents,具体解释见《中国罕见股灾背后的阳谋》一文)大V,真实身份不可考者不在少数,在股灾前后互相引用彼此极度看空A股的言论,于股灾中更加变本加厉。这些热人大V不少都用化名,谁能知道他们及其粉丝在现货市场的持仓情况?在股指期货市场上放了多少空单?
还有,在摩尔金融、投资脉搏以及雪球网等专业投资社交网络上的很多投资大V,不少是化名,真实身份不可考,向他们为数众多的粉丝兜售荐股文章。这些文章里主要推中小创,属于股价极易操纵的品种。他们向粉丝兜售荐股文章,让所有粉丝都可能成为他们不花钱的杠杆。谁能知道这些投资大V及其粉丝在现货市场的持仓情况?在股指期货市场上放了多少空单?由此可见,摩尔金融,投资脉搏以及雪球网起到了社交化配资机构的效果,不可不察。这些投资大V能调动的粉丝资金,对他们自有资金的比率就是社交化杠杆,谁能知道这些投资大V的社交化杠杆有多大,能调动的粉丝资金有多少? 在股灾当中,这些热人大V和投资大V通过社交网络,制造了多少社交网络核爆炸?而这些社交网络核爆炸对金融安全的威胁有多大?如果有充分的数据,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和大数据挖掘得到解答。
伯南克说的沟通策略,被这些善于和杠杆打交道的金融天才用到了极致。遗憾的是,我在社交网络上,没有看到政府对这帮金融天才有任何监管制度和措施,更无从知道监管部门对他们的有关数据掌握了多少。难道这次股灾的教训还不够深刻,我们对此依然要视而不见吗?金融危机对国人生命财产的威胁不亚于战争。这也是战争,只不过战士不是士兵,而是热人;武器不是枪炮,而是社交网络、金融产品、量化交易模型等等。这就是战争非暴力化,金融战争化。可惜的是,我在和一个前央行银行家交谈时得知,中国从技术细节上很难对热人进行犯罪界定,可见中国的金融监管力量有多薄弱。社交网络和金融安全是新常态下的高边疆,亟需一支蓝水海军般的强力量去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