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1008|回复: 2

【转】以身带手和以手带身的理解与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9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以身带手对于初学,走架的时候,意识想平均地分布到身体所有部位,没有必要也做不到。自然是厚此薄彼。以身带手是薄手厚腰腹,每一动先想到腰腹,先安排好腰腹。腰腹优先,手在腰腹的带动下相对被动运行。


       以身带手走架感觉是:身躯的伸缩感运动感明显、肌肉缠绕感明显、得力感明显,沉重、整。它的优点是:对抗时,特别是两力相持不下时,中节能坚固不软。特别适合推、摔。把站桩作为基本功来练时,手没有动没有任何动作,这个阶段的站桩练习应该属以身带手练习。




      学习太极拳之初,当然是不能也无法做出以身带手或以手带身的选择。只能做也最好做以身带手,意识较多地花在腰腹身躯上。意识花在腰腹身躯上有讲究,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要误解“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句话。常见对这句话的最多最大误解是,把脚、腿、腰、手的运动分出先后,妄图把劲力“节节上送”。这句话主要是指导对抗时的发力,不是主要指导走架的。
       二是不要误解“气为旗,腰为纛”“气如车轮,腰如车轴”之句。“旗”迎风而动。“车轮”滚滚不息,“旗…’车轮”都有灵动显动之意。“纛”古代军中大旗,安营扎寨稳定军心,是不能随便动不能倒的。古时的“车轴”是不转动的。”纛…车轴”都有隐动不动之意。

       太极拳走架,该灵动显动的是四肢。该隐动不动内动不令人知的是腰。“腰如车轴,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腰要稳住动度要小要有主宰,要“静”得下来。学拳之初就要求不动腰,会变成木偶会练成硬腰,显然是错误的。如果“转腰“两字不离口,变味成为“腰如车轮”“以腰为轮“,有违拳论,显然也是错误的。要减少这种错误有个简单的方法,在教学中不讲”转腰”,讲“转身”。讲”左转、右转”即可……




      着意以身带手走架时,肘、掌不要太主动。慢慢体验出打拳不是用手打而是用身体打的味道。




       以手带身



       学拳有相当一段时日后。自足、膝、腰、肩,手能节节贯串了,走架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拳式,或着意腕或着意掌或着意指,意想这些部位与对方的梢节相贴触,贴紧点实,在伸缩开合过程中,令对手梢节随我之梢节的伸缩开合而伸缩。

        或存想空中有一悬物,触之即会随手而走,悬物较轻但仍不失有重量,用腕、掌去推开它、拉过来。或着意手臂受到空气的阻力、受到水的阻力,手克服阻力为身体开路。作与对方梢节贴触的存想,或与有点重量的悬物贴触的存想。或克服空气、水的阻力的存想,其用意不能过强。毕竟,“梢节…悬物”并不真实存在,空气的阻力太小。人也未真的在水中。随着练习的深入慢慢地淡化“梢节…悬物…空气、水的阻力”。

       把  ”梢节…悬物”“空气、水的阻力”淡化成模糊的似有似无的不知名不知形的“东西”,让手如“风吹杨柳”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状态下运动。这样走架其感觉是:手上有“东西”的感觉明显,肩、肘关节松的感觉明显,梢节沉重感觉明显。轻、灵、活泼。

       它的优点是:对抗时,能比较容易封堵住对方来力,使成为“箭头不硬箭杆硬“有力使不出。特别适合散手。




      走架的时候把意识多用在梢节是一个方面,推手练出梢节功夫是另一更重要的方面。双推手划圈,彼此把两手腕分别贴触在对方的腕、肘部。为了把劲力送到梢节,彼此都刻意腕腕相搭点的劲力变化,不要理会腕、肘相搭点的劲力情况,此点虚有形触而已。

       虽然划圈中刺激对方肘部很容易讨巧, 但不要去为之, 只用腕腕相搭这一个点进行走化,又这个点在梢节,势必增加走化难度和迫使劲力送到梢节。散推时,双方配合,都用梢节粘贴走化。

       人体腰腿部、胸背部、大臂等粗壮部位伸缩运动时产生的力量,要在细弱的前臂乃至掌腕间表现出来作用到对方身上,如果平时的练习, 梢节得不到重视和刺激,纵有天大的神力也无用,因为自己的梢节就首先受不了, 力传导不出去, 梢节不过关,好似箭头不硬箭杆硬,非但有力传不出, 还易遭自损。

     根节、中节有劲,梢节不一定有劲。反之,梢节有劲,能劲力贯注,则中节、根节必然有劲。梢节有力者,则是身备长长的”长枪”,梢节无力者,充其量是身备短短的“匕首”而已




      着意以手带身走架时,臂、腕、掌要主动运动,似要脱离身躯对它的束缚,肘、肩屈伸无滞,慢慢体验出“点紧头沉”的味道。




     以身带手与以手带身


     为了教学方便。比如。我们在做吴式搂膝拗步时,向前推,如果身先动,前推之手呆滞,手的作用就没有了,此时老师会说:“以手带身,手先走,带动身体跟上。“在做吴式倒卷肱时,向后退,如果手先动,身体没有跟上,腰滞后。上下脱节,拳变成了操,此时老师会说:”以身带手,身体先走,带动手过来。”

       以身带手最大的负面作用是,身体发硬,四肢呆滞。以手带身最大的负面作用则是,上下脱节,拳变成了操。为了让双手变得松活一些,整趟拳以以手带身为主。为了劲变得整一些,整趟拳以以身带手为主。当觉得有些硬,就以手带身。当觉得有些散乱。就以身带手。躯体运动幅度大一点的动作,以身带手用意就会多一些。手运动幅度大一点的动作。以手带身用意就会多一些。就完成一个式子,其开始、中间、定势三个阶段。也可根据腰、手运动幅度的不同以身带手与以手带身交替运用。




     过分偏重以身带手,可能出现的不良状况是,身劲很好手劲很差。“浑身是劲雄赳赳”,但却是箭头不硬箭杆硬,有力不能顺畅到达对方。过分偏重以手带身, 头重脚轻,身法散乱,容易把自己**。只知以身带手不知以手带身。手感不会好,会影响散手发挥。太极拳功夫最终是不以推手论英雄,是以散手见高低。

       如果手感不好,是很难打赢散手的。毕竟。搏击时是手为先导,躯体在后作为支撑,中锋陷阵短兵相接的主要是手。为了练出手感,吴式太极拳前辈吴图南老师有一个很形象的**。

      主要意思是:
       练拳的第一阶段,”松”像风吹柳树枝条摇摆而根不拔;
       练拳的第二阶段,“松”像风吹杨树,枝叶作响而根不动;
       练拳的第三阶段,”松”像风吹松树。穿过松树的针叶而过枝不摇。

      第一阶段的“枝条摇摆”,第三阶段的“枝不摇”,一者”枝条摇摆”,另者则是“枝不摇”,二者相差甚远。“枝条摇摆”是腰的动度大且相对外显,“枝不摇”是腰的动度小且手相对动得主动。




     以身带手和以手带身之说,在古典太极拳论里是没有的。古典太极拳论里有的只是“完整一气…‘一动俱动”,显然这是对高手讲的,是太极拳追求的目标。一动俱动是有个过程的。先以身带手,次以手带身,再执两端兼而有之,最后会达到一动俱动。


       逢转必沉如何理解

   “逢转必沉”就是在转折转换转变之时“一定要先沉一沉”即松沉。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时而巨浪滔天,时而小浪连绵。“逢转必沉”在前后、左右、上下、鼓荡进行时,呈现出生动灵活的沉稳。
  
     沉者,形成落差也.落差,是大自然地壳褶皱形成的一种起伏错落,是水流从河床的纵断面或悬崖处倾泻而下的高低差异.水有落差,才会有雁荡瀑布.自然界有小落差就有小风景,有大落差就有大风景.落差也是一种气势,一种力量.上有高瀑,下必有深潭.落差越大,积蓄的力量也就越雄厚.沉者,可取其虚,可助其势.以势代力,不为妄语!用意不用力,诚不欺人也.
  
     “逢转必沉”,可以更好地做到“蓄而后发”的“蓄劲”;做到稳实下盘,才能收到节节贯串、完整一气的功效。
  
    “沉”,理解为两肩里根、两胯里根往外扩张,身躯随其自重沉下。犹如小孩脱毛衣,两手扯住毛衣下端,无力上拉,却靠身体本能的下坠来将毛衣脱去。象老式的洋囡囡,两手足系着松紧带,将手足暂且固定,在其头部略加一些力,其身躯部位整体下沉。
  
     之所以“逢转”必沉,所说“沉者,可取其虚,可助其势.”拳势在“起承转合”过程中,“转”是身体内部阴阳生息的关键,两足的虚实、两手的走化都有赖一“沉”时,肩胯里根的松展,同时为“合”铺垫了基础。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5-9-9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海明灯官网 ( 京ICP备18020431号 )

GMT+8, 2024-11-18 06:46 , Processed in 0.101501 second(s), Total 11, Slave 1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