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行政化管理色彩越来越浓。
过去26年多,中国股市虽然大起大落,跌多涨少熊长牛短,但基本上还算是一个富有活力、有效率的市场。
然而,自3月以来,很多投资者感到越来越难做,行政化特征不断强化。例如,不准炒高送转股。凡上市公司推出高送转方案,交易所的问询函就紧随而来,询问:为什么要高送转?今后业绩能否跟上?半年内有无大小非减持计划?导致近期次新股和创业板大跌。
又如,重组从严,尤其严控借壳。三爱富推出由央企重组的国改方案,并经上海国资委和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却因交易所的两次问询函,至今已停牌近11个月未能复牌。
再如,不准炒题材概念股,使题材股大跌。又如,不准搞跨界购并,使民营企业转型方案频频流产,纷纷终止重组,复牌后股价大跌。
还有,对地方国资委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的价格也要管。上海电气就因交易所对国资部门注入土地的价格有质疑,至今未能复牌。
久而久之,交易所这个原本属于市场化的企业,竟成了法力无边的第二证监会,监管的范围大大超出了监管交易和财务报表的职能,延伸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以及国资主管部门的资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层面,因而使最具市场活力的国资改革和资产重组,目前处于停顿状态。
人们不禁要问:跨界购并不可以搞、借壳重组不可以搞、重组要严审,那么是否意味着传统产业不能转型升级,而只能等死?是否意味着国务院国资委国资改革指导意见中的“做大做强一批、转型升级一批、清理退出一批”,都要被证监会的重组新规卡死?
李克强总理这些年一直在强调“去行政化”“去审批”,自贸区的特色就是“负面清单管理”,只要法律法规上没有禁止的就都可以做,为什么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市场,却反而要加强行政化管制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