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1719|回复: 15

我来剥余秋雨的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2 21:37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FONT size=3>我来剥余秋雨的皮
    
    
  最近漫游书店,于最醒目处见余秋雨先生之新作《借我一生》,随手翻阅,首印居然高达40万册。噫,当今之世,还有谁的散文能卖上如此印数?此为余秋雨先生之独享也。据说《借我一生》一书是余秋雨先生最后一次的封笔之作,我辈幸矣,能在有生之年目睹其封笔大作。又据说此书被余秋雨先生命名为“记忆文学“,据说其内容“全部可信“。然“全部可信“本身就不可信,历史本身已经无法完整重现,记忆更是个人的情绪发作。遥想当年余秋雨先生以《文化苦旅》而暴得大名,从此一纸风行海内外,创下“文化大散文“之美名,声势至今不衰。而且带动了坊间所谓的“文化大散文“之创作热潮,此又是余秋雨先生之功也。
    
  然人怕出名猪怕壮,在余秋雨先生成为“文化明星“以后,非议蜂起。先是寻章摘句者指责《文化苦旅》有诸多硬伤,后有少壮派的新锐学者余杰痛骂余秋雨为“文革余孽“,“忏悔“一说成为知识分子的争论焦点。纵然如此,余秋雨先生并不畏惧,而是沉着应战,先是说那些批评他的人都是站在盗版集团一边,给批评他的“一小撮人“以致命一击。然后与余杰握手对话,澄清自己在“文革“中的笔墨生涯,此招化敌为友,有四两拨千斤之妙。接下来几次宣称“封笔“,化被动为主动,一举扭转了极其不利的局面,可谓是“任凭它枪林弹雨,我自屹然不动“。谁说中国知识分子不会炒作,余秋雨先生可谓深谙此道也。
    
  许多论者对余秋雨先生的“不忏悔“非常愤怒,但考察中国知识分子在1949年以来的精神历程,“不忏悔“事实上是一种常态的反应。读读现在的小说,看看现在的影视,关于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的题材作品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渲染“青春无悔“,化苦难为轻松一笑,化悲剧为言情说爱,化历史为传奇搞笑,这是一种怎样的遗忘呵。曾经在文革中打过人、吃过人的人,高喊着“忘掉过去,面向未来“而神态自若。于是巴金老人提议建立“文革博物馆“,却迟迟没有下文,也就不难理解了。既然“不忏悔“是知识分子的一种常态反应,我们就不能单单指责余秋雨先生个人“不忏悔“的姿态。整体人格的缺陷与专制下的恐惧,我们自身也不能避免。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戏剧方面的专著只是小圈子里的影响)。余秋雨非常聪明,在一个经济、文化剧烈变化的时代,他以《文化苦旅》的写作在文化(历史)的市场推销方面,获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功。按批评家朱大可先生的话就是:“《文化苦旅》首先在上海的《收获》杂志连载,而后,在经过了市场的反复测试之后,才在出版社结集出版。而后是一个消费者的盛大晚宴。余文被不断连续地出版、转载、报导,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的主要畅销图书,它甚至出现在几乎所有的中文网站或杂志上,与鲁迅和林语堂的作品一道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一时间,大有不读余文、羞谈文学之风。“
    
  然而仅仅着眼于文化(历史)的散文写作,在余秋雨之前早有人练习过,但他们却远远没有余秋雨那种极端的走红。余秋雨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善于“煽情主义的话语策略“与“苦难和甜蜜之间的杂糅“以及“民族话语和道德话语“、“人格结构与忧患意识“的包装,正是这几种创作手法的互融使他的散文成为“文化大散文“成功出土的标志,突破了以小日子、小情趣、小思想和小笔触为基本特徵的“小散文“的副刊风格。就创作学的角度看,余秋雨散文中那个独行于“文化苦旅“途中的“大我“,他的感情抒发是否存在真切性的缺失,事实上比某些篇章中的“硬伤“更为致命。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当代散文整体走向和审美趣味的评价。余秋雨一方面成就了散文,一方面也降低了散文的可能性与先锋性。
    
  当代汉语的写作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散文的辉煌有赖于写作者自身人格、人性、艺术的全面提升。散文是最开放的写作文体,它的容纳量非常之大,一切打破常规的写作都可以在散文的大旗下生存。在节奏迅速的时代里,我们需要从容不迫的慢思,在慢思中达到散文的大美。当小说家将散文写成休闲小品、谈文论艺时,如投枪如匕首般的锋芒渐渐隐去,可能投枪、匕首般的锋芒不合时宜,但真正的写作便是不合时宜的写作,散文应体现出人性的亮度与人心的光泽。广州的林贤治先生在《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书屋》杂志2000年第3期)一文里对散文有这样的定义:“散文对自由精神的依赖超过所有文体。“确实如此,正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所述:“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从当代散文的整体发展及其走向来说,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对当代散文并未提供太多的贡献,尽管他比当下任何一位散文作家都要走红。细观余秋雨的散文,发现其中内含一种书写模式,譬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作品都有“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的创作元素。这种缺乏变化的话语模式最终让阅读者厌倦,因为它无法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性。“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这种僵化的三位一体话语模式与散文本身固有的自由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格格不入的。余秋雨的散文很容易就获得了世俗性的巨大成功,但在精神深度上却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文学不是抚慰品,不是按摩椅;文学是向阅读者诉说自己的愤怒的呐喊和良心的呼声。文学是让阅读者重温语言的初始意义,那就是言为心声的人生见证,说话,而且是说真话,而且是说出真相。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1:40 |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FONT color=green><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4.tianyaclub.com/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norcurium&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 >norcurium</A> 回复日期:2005-7-12 10:46:05</FONT> </CENTER></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ABLE><FONT size=3>   真不知道批评余秋雨,反对余秋雨的那些人自己又有什么本事?没有本事哪来的资格评判他?我想这都是嫉妒的后果。嫉妒,对,中国人中有一部分就只会眼红,只会嫉妒别人的成就,自己写不出余那样的文章,就来挑什么所谓的“人格上的缺陷”。怎么不扪心自问,你自己的人格就真的“十全十美”了么?想借骂人来成名,别臭屁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家成名了,便要求他得“十全十美”,殊不知,这世上哪来十全十美的人??我只是认为一个人的作品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不是反动反面的,为什么就不能对他的人宽容一些?为什么要揪着历史不放,对于那段记忆中可以称为灾难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段悲剧,也许当事人心里也不好受的,为什么还要“伤口上撒盐”呢?我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我也不知道到底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灾难,我只知道,好看的作品我就看,管你写的人是谁!!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1:46 |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FONT color=green size=-1><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4.tianyaclub.com/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braveness&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 >braveness</A> 回复日期:2005-7-12 10:59:12</FONT> </CENTER></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ABLE> <FONT size=3> 我们透过余秋雨现象,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也就是当代人喜欢看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什么东西才能有市场。客观地讲,余秋雨准确地把握住了市场。文学既已边缘化,商业占据中心,那作家想迅速走红,必然要向商业靠拢,给读者想要的,而不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写的。在这一点上,他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就文学价值而言,余文距离它得到的赞誉恐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的。</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1:48 |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FONT color=green size=-1><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4.tianyaclub.com/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纪念风&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 >纪念风</A> 回复日期:2005-7-12 11:24:30</FONT> </CENTER></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ABLE> <FONT size=3> 做人与作文,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名垂青史、学通古今这是许多中国文人穷一生孜孜以求的两个终极目标,名利双收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在中国式的文化演变中,这往往只是一个美丽的梦。那么多灿若繁星的文化先贤,能够在许许多多“焚书坑儒”、“文字狱”的浩劫中留传下来的人格与文格究竟占几成,这个大家都清楚。
   不管怎样,玉秋雨是一个成功者,或者说是一个即将成功的人,无论炒作也好,“不忏悔”也好,抑或是“不还击”也罢,我私下觉得我们没有必要老是去剥别人的皮,毋庸置疑的是余为中国当代的中国文学奋笔疾书了一段不容分辩的实践史。我不认为“文化大散文”的始作俑者是余秋雨,不过,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和对中国文化苦难的呼喊,确确实实影响着中华文明的承继者去认真思考一些文化本位内外的实质内容。我想,作为一个作家也好、一个文化旅人也好,更或者是一个有待重新评价的学者也好,余秋雨尽到了他的责任。
   我承认余的散文有卖弄之嫌,毕竟人家走过万里路,至于有没有读破万卷书,我们不必考证(反正他家里有那么多书,我相信那些书也不是一夜暴富的大款们买来装点门面的,否则我们看不到一个带着眼镜的孱弱文人可以面对一片废墟发出如此的浩叹),一个读书人,完成了古往今来同类们日思夜想的两件事以后,有一点成就感,说几句山高水长的话,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样说吧:成王败寇。无论当代中国的散文有多少走向的可能,起码市场是评价这种走向的一个非常客观的尺度,发行量也好、盗版量也好,都是侧面的评价,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没有市场,尽管你学富五车,写了一大筐精彩美文,还是没有人认识你,就象鲁迅说的,既没有人来赞成,也没有人来反对。这样的结局,又能对中国文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你的人格与文品又与中国文化何干?</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1:50 |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FONT color=green size=-1><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4.tianyaclub.com/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john_thomas&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 >john_thomas</A> 回复日期:2005-7-12 11:55:21</FONT> </CENTER></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ABLE>  <FONT size=3>我是学工科的,没什么资格评作家的好坏,但我第一次看到文化苦旅就觉得很好看(那时我不知道余秋雨是谁),原来散文也可以这样些写。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文学评论家写的东西不应该左右你的思维,你也没必要了解作者的前世今生,你尊重自己的感受就行了。</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1:52 |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FONT color=green size=-1><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4.tianyaclub.com/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anxinyisheng&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 >anxinyisheng</A> 回复日期:2005-7-12 12:28:07</FONT> </CENTER></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ABLE>  <FONT size=3> 我对余先生的文章整体上还是喜欢的,尤其当我面对着大批靠啃古书为生的所谓"学者"们所出品的不知所云的文化垃圾时,更是深切感受到余先生大散文的可贵.但也有不喜欢的,那就是余先生的小随笔,小回忆,小感触一类,与现实生活太近了,就体现出那句俗语的真理性,"文如其人".具体体现在那本<霜冷长河>里.那是高中时友人送我的生日礼物,我本来是抱着期待的心情认真捧读的,谁知,几篇随笔和回信之后,却实在深感疑惑,这个让我一直崇拜的文化大学者,怎么说起话来和我们每天避之不及的教导主任一个口气啊!晕!
   但我并没有从此就对余先生产生反感,毕竟文学上的欣赏不等于个人崇拜,人谁无过嘛,只是更加证实了我一贯的读书思想:只看文章不爱人!呵呵,同志们,书是用来看的,用来娱乐身心,充实自我的,不必对其作者太过关心,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一般的读者,不必靠研究文学来谋生,所以,我们都很幸运,不用追根究底,也就能够有很多自己喜欢的文章和文学.
   如果你觉得这个鸡蛋好吃,那是不是非要去拜访一下那只生蛋的母鸡呢?没必要吧,那就好好享受这只美味的鸡蛋吧!</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1:54 |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FONT color=green size=-1><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4.tianyaclub.com/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webdelphi&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 >webdelphi</A> 回复日期:2005-7-12 12:29:37</FONT> </CENTER></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ABLE>   <FONT size=3>初看余文,感觉其似乎凛然大意,为中国文化大声疾呼,然而待你读久了,只会发觉楼主所说的“煽情主义的话语策略“与“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的固定模式的结合。如同一个妓女一样,被人操了,通过“大声疾呼”来唤醒所谓的快感,并且妞妞捏捏的假装清纯!表面是个“大我”,其实骨子里面就是个“小女人”,之所以为什么如此流行,看看声色场的那些妓女就知道了!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1:56 |
作者:飞鸟非礼 回复日期:2005-7-12 10:49:48 
    <FONT size=3>余秋雨真是越骂越红啊。我不清楚他文革期间都干了些什么,不过,那个时候的中国人99%都疯了。在一个疯狂的年代中,想要找出一个道德行为上的完人,这种不太可能的事情似乎成了批评余秋雨的人故意下的套,而这个套可以把99%的中国人都搞进去。余的人品如何,将来必定是众说纷纭,可是余氏在中国散文界的地位却是批评他的人无法撼动的。试图先从道德上打倒一个人,进而因道德上的挫败而否定其专业领域的成就,中国人历来擅长如此;但是遗憾的是,从来没有一个这样的批评家能够在专业领域真正被人记住,人们记住的只是类似窥阴癖或狗仔队似的奇闻举报人。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2:02 |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FONT color=green size=-1><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4.tianyaclub.com/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睡觉的茄子&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 >睡觉的茄子</A> 回复日期:2005-7-12 17:56:43</FONT> </CENTER></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ABLE> <FONT size=3>  我实在不明白,余秋雨怎么着你们了?
  整的跟杀父仇人似的,仿佛好多人与他不共戴天.不管他的(文化苦旅)有多少硬伤,有本事你也整一本带着那么多硬伤可以如此流行如此被肯定如此被喜欢看看啊?如果不能,别整天叽叽歪歪的讨人厌!
   也许余秋雨不是最好的,自身也存在的他的局限性。整天抓住人家一点不放的人而你又居心何在,又在什么档次?屁话少说,有他妈的时候给爷们也整一本象个样子的给我们消遣消遣!!!
   切!!!!!
  看见这种人就烦!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2:13 |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FONT color=green size=-1><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4.tianyaclub.com/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angeleic&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 >angeleic</A> 回复日期:2005-7-12 19:08:27</FONT> </CENTER></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ABLE>  <FONT size=3>读读现在的小说,看看现在的影视,关于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的题材作品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渲染“青春无悔“,化苦难为轻松一笑,化悲剧为言情说爱,化历史为传奇搞笑,这是一种怎样的遗忘呵。
  此句较有深度。
  文学是向阅读者诉说自己的愤怒的呐喊和良心的呼声。
  此句为一家之言。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2:14 |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FONT color=green size=-1><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4.tianyaclub.com/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金笔铁嘴&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 >金笔铁嘴</A> 回复日期:2005-7-12 18:21:59</FONT> </CENTER></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ABLE>  <FONT size=3>为什么这么刻薄啊,中国舞文弄墨的人多了,只是象余一样有名气的少,文化苦旅是饱含着民族责任和民族感情的力作,无论是炒做还是其他,我认为那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当然,你个人的喜好别人无法干预,但是这种动不动就要剥谁谁的皮的说法实在欠妥,你怎么能剥人家的皮,况且你觉得是皮的东西未必就一定是皮,也许就是人在澡堂子里泡起来的泥垢而已,那您不就是搓背的了,所以,还是不要这样。他们已经是上了舞台的角色,而且是获得大多数人认可的角色,宽厚一点,看他们表演,有何不可?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2:17 |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FONT color=green size=-1><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4.tianyaclub.com/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yhsr-1415&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 >yhsr-1415</A> 回复日期:2005-7-12 19:31:57</FONT> </CENTER></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ABLE>  <FONT size=3>老实说,余秋雨的散文还是颇具可读性,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他们不具备高深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对于老余所写的东西只有信任的份——毕竟他是大学教授,而且也算是名教授了。兼具知性与理性,又有文采又有学养又有识见,这算是秋雨散文成功的特点。但是有专家出来挑眼了,原来秋雨散文浩大的表面下,还埋着不少硬伤。最初,这应当是个正常现象。前面说了,余秋雨是名教授,普通读者一般是不会怀疑其文中所述的错误的,这样,如果任其发展,显然有误人子弟之嫌,挑眼的专家是出于好意,我认为。但是,余秋雨对此的反应比较强烈,也许是他觉得自己风头正劲,对批评很觉不爽;也许是他觉得这些挑毛病的人和自己不在一个档次;也许这些挑毛病者本身就与他有其他过节。总之,他对于这些批评的第一反应就是情绪大于理性,不是认真来辨别所挑毛病本身是否成立,而是直接怀疑或不屑于对方的动机,窃以为,这里面真是有点反应过激了,不知道是不是文革留下的棍子阴影仍然在余秋雨的心中挥之不去。他愤怒,他辩解,可就是不承认自己的失误,他所作的种种姿态,从一开始,就注定使自己越描越黑。他越是拒绝批评,批评就来得更直接,更猛烈。我简直要怀疑,这会不会是余秋雨在借机爆炒自己。但是,好像他又没有这个必要。实在搞不懂,为什么余秋雨要选择这样一条明明会失败的争论方式?对于余秋雨的口才,我倒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我听过他在担任亚洲大专辩论会评委时的发言以及一些电视访谈,他的语音是儒雅的,平和的,但是,我觉得他明显的故意咬文嚼字,而且爱搬弄一些大而无边的词语和概念,尤其是他与余光中在岳麓书院的演讲,两者对比,高下立判,余光中的诚恳和谦虚,余秋雨的虚伪和做作,表现的十分明显。所以,我对余秋雨的认识是,有一定学养,有较高才情,并且有一定市场感染力的公共文人,用不着抨之过激,也无法捧之过高。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2:21 |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FONT color=green size=-1><CENTER>作者:<a href="http://www4.tianyaclub.com/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太原李公子&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 >太原李公子</A> 回复日期:2005-7-12 21:25:46</FONT> </CENTER></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ABLE>  <FONT size=3>我鄙视余秋雨
  换句话说,我鄙视所有的有文化优越感的人。
  余秋雨总以高高在上、俯视苍生的态度著文,好似我辈皆是庸碌蝼蚁,惟其为血统高贵的人文精英。
  余秋雨恬不知耻的写“千年巡礼”,“巡”字好像秦始皇用过,毛主席和小平同志用的很谨慎,江主席很少用,而余氏厚颜无耻以至于斯。
  我是山西人,惶恐的拜读过余某人的“抱愧山西”,读后真是感激涕零,万分感谢余秋雨先生万机之暇眷顾山西,真是泽被山西、遗惠万代啊。
  什么玩艺儿,山西的辉煌是山西的,山西的没落也是山西的,干你余某人鸟事,你不知道历史上辉煌的山西,只能怪你孤陋,不用烦您“抱愧”,山西人承不起你的情。</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2:23 |
作者:看谁都不顺眼 回复日期:2005-7-12 16:25:20 
    <FONT size=3>楼主能否明白说说啥样才叫对当代散文提供贡献?啥样才能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性?啥叫散文本身固有的自由精神?有什么固定的标准模式么?怎么样才叫精神深度上提供有价值的东西?给谁提供才叫提供了?对谁有价值才叫有价值了?还有,文学凭啥就一定得是向阅读者诉说(作者)自己的愤怒的呐喊和良心的呼声?不这样就不叫文学了?古今中外这么多文学作品都符合您老设定的这个标准么?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2:26 |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FONT color=green size=-1><CENTER>:<a href="http://www4.tianyaclub.com/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漫游者54&idwriter=0&key=0" target="_blank" >漫游者54</A> 回复日期:2005-7-12 19:12:23</FONT> </CENTER></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 </TD></TR></TABLE>  <FONT size=3>一说到余秋雨就有这么多人关心他,这说明他的魅力不减当年。不知大家这么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个说中点子没有?个人认为余秋雨的文章这么红并非全怪他,因为余秋雨没有强迫谁一定要看他的书,造成这种情况可能出乎他的意料。
</FON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